媒体“乌龙日”,为何世界性通讯社没“中招”
“媒体乌龙日”实际上向媒体提出了两大诘问:一是如何摆正时效与准确的关系;二是如何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
3月18日可谓是媒体的“乌龙日”——包括CNN和国内诸多媒体在内大面积错发了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去世的消息。相对应的是,包括新华社、路透社在内的传统世界通讯社则“顶住压力”,避免了这起“车祸”。
事情的起因大致是这样的:连日来,年过九旬的李光耀作为世界级的政治家,其病重消息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热点。如何抢发“关键时刻”的消息是各大媒体心照不宣的新闻大战。谁也没想到,一个“恶作剧”犹如幽灵,毁掉了许多媒体的如意算盘。
北京时间18日21:50左右,美国著名社交媒体“推特”网站出现一张后来证实是伪造的新加坡总理公署官网公告截图,声称“李光耀先生于今天下午5点30分在新加坡中央医院重症监护室去世,享年91岁。”该截图在互联网和微信等国内移动通讯平台迅速传播。在国外,以抢新闻出名的CNN中招;在国内,几乎所有国内主要媒体,如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环球时报网等,均援引虚假消息进行了报道。一时之间,微信圈、微博圈“蜡烛一片”。不久,当新加坡官方辟谣消息传来,又是“致歉”声一片。
那么,为何新华社和路透、美联、法新等视“首发新闻”为生命线的世界性通讯社没“中招”呢?原因在于其历经数十年甚至超百年的历练沉淀下来的严格发稿规程,有遍布全球的信息收集网络。拿新华社来说,首先,对如何处理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确保时效和发稿安全有一整套成熟流程和机制;其次,充分发挥遍布全球的网络优势,调动和信任驻外记者的第一手信息。
当然,规矩和网络是死的,临阵指挥也很重要。当天,新华社国际部值班编委在得到报告后,立即责成有关编辑室与前方分社核实,并明确要求对内对外和新媒体一律不得擅自发布相关消息。大约10分钟后,驻新加坡分社记者确认这是假消息,有关“李光耀去世”的截图也是假的。在此期间,尽管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用户来电催询,新华社自始至终保持了“定力”,维护了新华社报道的权威性。“大事看新华社”成为“朋友圈”感叹的流行词。
“媒体乌龙日”实际上向媒体提出了两大诘问:一是如何摆正时效与准确的关系;二是如何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挑战。
时效体现的是新闻机构的竞争力和实力,这也是各大媒体竞逐的“主战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坚持新闻的准确性则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之所在。而这一原则,恰恰是最容易被“充满激情”的年轻媒体人所忽视的。姜还是老的辣,老牌媒体的定力与决断,媒体新军们还需修炼。
翻开现代新闻史册不难发现,在准确的前提下首发重大新闻体现了一个媒体的综合实力,这包括线人、官方信息和信息收集网络等。新华社曾“10秒领先全球”首发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成为新闻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在国内媒体界,“大事看新华社”并非浪得虚名。
值得注意的是,首发率的提高甚至能改变媒体的命运。路透社因此从只有两个人的“未入流”通讯社发迹为世界驰名的大通讯社,美国CNN因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在巴格达火线报道而鼎定江山,半岛电视台则因为获得本·拉丹独家视频而在美国反恐战报道中声名鹊起……
沉舟侧畔千帆过。“乌龙日”是教训,但并不阻止媒体再度厉兵秣马,投入下一场抢新闻大战。而这,或许就是媒体的宿命。(吴黎明)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