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中国股市“保卫战”举措值得称道
7月12日报道 境外媒体称,承接7月9日的强势,中国A股7月10日继续强力反弹。沪深股指涨幅均高达4%以上,沪深300指数涨幅高达逾5%。
市场整体信心有所恢复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7月11日报道,分析人士认为,跟跌的负面循环已打破,但市场情绪修复需较长时间,预计震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报道称,中国股市本周涨逾5%终结连续三周跌势。分析师表示,期指领跌-现货跟跌的负反馈循环已被打破;但大跌后情绪修复需较长时间,且沪综指已连破多个重要支撑位,在量能有效放大前,预计大盘短线反复震荡以夯实底部。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分析员张智威10日发表报告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尚有余地接受进一步稳定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政府目前有所保留旨在降杠杆。
德银认为,近期政府可能倾向于继续实施当前战略,允许降杠杆逐步完成。
另据路透社7月10日报道称,监管部门加大救市火力带动,中国股市本周终于从暴跌转为报复性反弹,市场整体信心有所恢复。这对防止股市杠杆风险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传染有重要意义,救市“组合拳”积极意义值得称道。
不过,市场短期行情改善的同时,中国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去杠杆速度也有所放缓,场外配资也再呈活跃之势,显示在新股IPO供给未明显提速前,中国股市仍难摆脱过多资金追逐过少筹码的局面,高杠杆风险并未因市场快速调整而消失。
政府救市已成国际惯例
据路透社7月10日报道称,沪综指此前近一个月重挫超30%,政府是否应该出手救市也一度成为争论焦点。
从中国此次救市措施来看,从最初的央行降息降准,到几乎所有重要部门都出手救市,可以看到关于是否救市的争论最后是以“救”为终结。
报道称,但在“救”的策略上,从日本和美国两国的经验来看,前者多有直接购买股票、ETF等风险资产的传统,如2002年、2010年;美国则以美联储提供流动性为主。而中国此次则几乎是两者兼而有之。
中国2013年的债市去杠杆后,债市运行健康程度明显提高;2015年的股市高杠杆风险,如果当局能加以有效控制,在经济增速下降、货币政策宽松、无风险利率处于下行通道等诸多有利因素支撑下,长期慢牛行情仍然值得期待,而受益于减税放权等改革的成长股和中小股,也有望继续成为未来中国股市的领先指标。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1日报道,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洪灏表示,市场需要政府干预。
他说:“市场崩溃,急需政策干预。这些措施会逐步稳定市场,吸引价值投资回归。”
报道称,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中国政治问题专家曾锐生认为政府高层的做法大致正确,大胆的干预行动比零碎的措施更能稳定股市。
曾教授表示:“信心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政府坚定大胆地稳定市场,有更大机会能够恢复投资者信心,效果比逐步推行一系列措施更佳。”
报道称,常驻北京的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布拉姆说:“中国政府需要迅速行动,令市场重拾信心。预料政府会采取与之前类似的做法,出台干预措施,推动市场发展。”
专家看好市场长期前景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0日报道,瑞士银行7月10日发给客户的函件中写道,中国股市不会对中国经济产生特大影响。
瑞银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暴跌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因为根据汪涛的计算,股票仅占中国居民金融资产的约12%。
报道称,汪涛还表示,此前很少有证据表明消费和股价之间有显著的关联性。
瑞士银行仍维持此前预计,即中国2015年的GDP增长率为6.8%。
另据俄新社7月10日报道,专家普遍认为,中国证券市场近期的下跌与实体经济状况无关,而是由于股市的调整引发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体股民的恐慌,他们的抛售进而导致股市大跌。
中国股市大跌当然会带来风险,但未必会引发新的严重危机。从中短期来看,复苏将成为中国股市的主要趋势。
报道称,俄罗斯技术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主任维克托·克拉多夫称:“(中国股市暴跌)很可能缘于心理层面,这是典型的恐慌。基本面因素表明,中国经济正从粗放型增长向有质量的增长转变。”
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雅科夫·贝格尔表示,在必要的行政干预下,中国股市会继续趋稳,因为中国经济主体和大多数金融机构由国家掌控。
瑞士Medelle SA咨询公司合作伙伴格里戈里·别格拉良认为,中国经济基本上不会因这场危机而遭受损失,“总体来说,大家都不会太受伤。统计显示,中国家庭投入股市的资金约占其收入的10%-15%”。
据《澳大利亚人报》网站7月11日报道称,中国金融系统本身因股市遭遇的风险是有限的。原因之一是中国活跃的投资者比例很低——据澳洲联邦银行估计约为1.07亿人,这相当于人口的约8%。相似地,保证金贷款仅占总银行资产的约1%。
报道称,中国仍然在增长——至少城镇化的过程仍将进行数10年。城镇化是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
报道称,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一些最大的金融机构推荐更广泛地买进中国股票。因为尽管有各种杂音,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仍是积极的。编辑 何晨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