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娶老婆成本排行榜”背后的误导
殷国安
前段时间,一篇《中国十大城市娶老婆成本排行榜》火遍了全国,榜单中北京以208万稳居榜首,深圳紧随其后,上海也毫无悬念地以200万进入前三。于是,很多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开始为自己多年的单身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老婆本不够。
娶老婆需要付出成本200万,而且在全国仅仅是第三,岂不吓煞人也?而且,作为这些数据的结论,也充满了悲惨和无奈:以男方家庭30万的家产,男人年收入6万计,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28.5年=讨一个上海中上条件的老婆的成本!爷爷奶奶结婚,要了半斗米,后来爸爸妈妈结婚,要了一头猪,现在我们结婚,快要了父母半条命了。
那么,200万有根据吗?当然有,还有项目明细账呢,其中仅仅一套90平方米的婚房就要187万,加上装修费15万,两笔账就突破200万了。而且我发现,按照今天的市价,180万根本买不到90平的房子,现在上海一般的房子均价都在3.5万以上,仅仅是房子和装修费就得350万元以上。所以,这个账单似乎还没有算足呢。
问题在于,这个账单合理吗?比如说,一套婚房几百万的开支能够算成结婚费用吗?难道不结婚的人买房就不花钱?事实上,婚房不只是为了结婚的支出,更是置办了需要奋斗一生,而且也是可供享受一生的重大财产,怎么可以算成是结婚支出?假如家里本来有房子,不是省下了几百万的开支?再说,结婚为什么一定要到新马泰度蜜月?有的人婚假没过,不是就上班了吗?
其实,上网搜一搜,这个账单早在2010年就出现了,以后每年都会稍微翻新,重新发布,其间对每桌酒水的价格都上调了,可房价却还是2010年的价格,显得太低了。同时,我们还会搜到另外的账单,其中的一个说,“结婚成本40年翻万倍:70年代百元如今需百万”,通篇只用了一个典型事例,即武汉市民罗女士给记者算的一本账:罗女士1971年结婚时,婆家就派了一辆自行车,请了一些亲戚到家里坐坐,家里办了三桌,总共花了不到百元。而现在轮到小儿子结婚时,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女方家首先就要了2000元的见面礼。接下来,婚纱照3000元、请婚庆公司5000元,陆陆续续全是钱,光钻戒就接近2万。蜜月旅行,媳妇想去巴厘岛,两个人又得1万元。“我们算了一下,10万元还不够。”如果加上买新房的70万和20万的装修家电费用,这个媳妇一共用了100万才接进门。“这还不算买车,媳妇说婚后还想买一辆20万左右的车。”由此比较得出结婚成本40年翻了万倍的结论。
这个结论根本站不住脚。凭一家的数字就得出全社会的结论,是让人难以相信的。而且这些账目具有不同口径,根本不具有可比性。比如,计算1971年的结婚费用,100元是指酒水等费用,现在100万却包括买新房的70万、20万的装修家电费用;就是结婚费用的10万,也还包括去巴厘岛蜜月旅行。这样的比较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更不要说1971年的100元,就其购买力而言,可能相当于现在的数千元。
现在的问题是,即使这些数据都是真实的,又能有什么意义?我们不否认,现在确实存在结婚费用过高的问题,但如果把婚房的问题排除,恐怕问题就不是那么突出了。那么难道我们的目的是呼吁降低房价?再说,即使结婚费用过高,我们能做的还是正确处理爱情和物质的关系,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决定结婚支出,第三者是难以伸出援手的。我们更担心的是,这种排行榜的发布,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为结婚费用的增长推波助澜,让全社会都有了理论根据:看,排行榜不是说了吗?上海的结婚起码都要200万呢。
最可怕的是,有信息说,全国结婚支出排行榜就是由某婚庆协会发布的,他们当然希望为结婚费用的上涨造势,以便自己可以从中分一杯羹。所以,媒体不要不加分析地传播这种排行榜了,发布了也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让人们一起来抵制过高的结婚费用,而不能让不良的信息继续发挥误导作用。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