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妈妈”供他读大学 如今他把爱心继续传递

15.12.2014  14:02
核心提示:13日下午,室外寒风瑟瑟,二道区东盛街道万通社区办公楼三楼的“儿童之家”里温暖如春,从室内不断传出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万哥哥,我表演节目,你能不能奖励我一支棒棒糖啊?”6岁男孩张贝贝(化名)奶声奶气地问道。

  

  

 

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组装拼图。本组图片摄影 张扬

13日下午,室外寒风瑟瑟,二道区东盛街道万通社区办公楼三楼的“儿童之家”里温暖如春,从室内不断传出孩子们开心的笑声。“万哥哥,我表演节目,你能不能奖励我一支棒棒糖啊?”6岁男孩张贝贝(化名)奶声奶气地问道。这位万哥哥名叫万顺,是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学生,当天他与26名同学一起来到社区,为社区困难、留守儿童送来礼物和精彩的节目。

这个爱心故事要从14年前讲起。

14年的“母子情” 让他的世界充满爱

21岁的万顺,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开朗、自信,是个倍儿精神的大男孩。说起他的成长经历,令人心痛。万顺的妈妈患有精神智障,经常离家出走,爸爸是盲人。小时候,他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平房里,生活拮据。14年前,万顺上小学,经常没钱吃午餐。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和市妇联牵线搭桥,“代理妈妈”金惠茹走进了他的生活。

说起“金妈妈”,万顺有一肚子感谢的话要说。“如果没有‘金妈妈’,我不可能读大学。”说到这里,万顺眼圈泛红。回忆起第一次见金妈妈的场景,万顺不好意思地笑了。那时他性格内向,第一次见面,金妈妈拉着他的小手,他扭着身子不肯叫“妈妈”。可没想到这段“母子情缘”一结就是14年。

从那年开始,万顺的生活就有了主心骨。“金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只要自己孩子有的万顺也一定有。“金妈妈”隔三差五带着衣服和学习用品去家里看他,并在思想和学习方面给他无尽的关怀。

记得升初中时,‘金妈妈’为了我升学的事情东奔西走,终于让我顺利地进入吉大附中,还帮我申请减免了学费。如果没有她,可能初中我就辍学了。”万顺说。

在“金妈妈”的帮助下,万顺读完了初中、高中,考上了大学,又得到松原一位爱心人士捐助的大学四年的学费。

现在‘金妈妈’也老了!”万顺动情地说,刚认识‘金妈妈’那年,她还很年轻,如今她已年逾六旬,两鬓长出了白发。

感恩回报社会 他等不及把爱心传递

13日,万顺和他的同学抬着一只大箱子走进万通社区办公楼三楼的“儿童之家”。箱子里装的都是他们为孩子们准备的小礼物。“这是积木,每个小朋友一份,还有棒棒糖、拼图、水果……”万顺说,这是同学们将勤工俭学赚来的钱凑到一起给孩子们买的小礼物。

这几年,万顺家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在政府及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他家住进了廉租房。自打入学后,他一直想为像他一样贫困的孩子做点儿什么。用他自己的话说,正因为他走过那样一段艰难的路,所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那种不易。“现在我长大了,能勤工俭学赚点儿钱,是时候回报社会了。”万顺说,从读大二开始,他担任学校图书馆读者协会的负责人。经反复考虑,他把向留守儿童献爱心的想法提了出来,得到了协会成员的一致响应。该校大一学生武明伟第一个支持。他告诉记者,他看到有些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玩游戏、上网,就想为何不用这些宝贵的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呢?于是,这26名大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把积攒下来的钱作为经费,决定利用周末去“儿童之家”送温暖,给那些困难、留守儿童送去精美的礼品和精彩的节目。

做人不能忘本,一定要懂得感恩,饮水思源,回报社会。”万顺动情地说,这14年里,“金妈妈”时常叮嘱他这番话,现在他长大了,他要把“金妈妈”给予他的温暖和爱继续传递下去。

爱心相伴乐融融 孩子们欢声笑语不断

13日15时,活动正式开始。26名同学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玩起各种有趣的游戏。“这个游戏叫‘击鼓传气球’,这个小美女来敲鼓,大家传气球,传到谁那里鼓声停了,谁就要表演节目。”在万顺组织下,这群小朋友认真地听大哥哥讲游戏规则。

不一会儿,鼓声突然停止,婷婷(化名)成为第一个“受罚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6岁的婷婷有板有眼地背起了古诗,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并获得奖品——一支棒棒糖。大一学生李想、董雪明表演了歌曲《小星星》,在场的小朋友都开心地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哼唱。万顺和同学们还为孩子们分发了水果和礼物等,孩子们高兴得爱不释手。

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快乐生活、茁壮成长。”万顺说,以后他和同学们每周都会来社区陪孩子们玩,给他们送去关爱。下一步,万顺和他的同学们还将走进养老院,为爷爷、奶奶们送去关怀。“我们会把爱和温暖传递到更多的地方。”万顺说。

长春晚报 记者 曹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