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奔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征程

21.12.2015  08:47

  粮食总产量729.4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单位面积产量957.62斤/亩,连续12年全国第一。2015年底,吉林省又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自2000年以来,吉林省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总产量跨越了500亿斤、600亿斤、700亿斤3个百亿斤台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可贵贡献。面对新形势,吉林再出发,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努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2015年10月,《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2016—2025年)》出台,全面绘就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蓝图。

  机械化“链接”规模经营——
  “大铁牛”驰骋广袤田野

  长春市龙嘉镇二道村杜宇峰专业合作社种有400晌玉米,7套农机具的家底在农忙时总显得捉襟见肘。“普惠制农机补贴政策真是及时雨,今年我们购置了盼望已久的深松机、大型旋耕机等5台套大型农机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丰收过后,合作社长杜立军开心地说,“以前有指标限制,现在有需要就能买。2015年添置的这5台农机具,国家补贴了40%。

  2015年,吉林省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制补贴政策,取消购机补贴对象购置补贴机具的数量限制,购机补贴对象可按需求自主购机,购买机具验收合格后即可享受补贴。“这样一来,农民购置农机具热情高涨。今年秋收前的三个月就上了一万多台,同比增加40%。”省农委农机处处长郑建东介绍。

  2015年起,吉林省全面启动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全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资料显示,近些年来,吉林省农机化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至2015年底,全省大中型拖拉机将达到48.08万台,比“十一五”末增加18.72万台,增长63.76%。全省机械播种、机械耕整地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6.6%、92.3%和50.2%,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0%。

  机械化水平关联着规模化需求。“连片地越多,机械利用率越高。”尝到大机械化作业甜头的杜立军说。

  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副镇长宁绍勇则因遇到困难而盼望土地适度集约经营。土地不集中,户与户想法很难统一,比如上秸秆还田项目就困难重重,好的科技项目也常打折扣。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经营,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武装“大户”,让农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的推动力。”省农委主任李国强说。

  近年来,吉林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化政策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21558个、55861个和469户,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881个,设置土地流转服务大厅874个;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683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27%。

  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
  科学技术滋养肥沃农田

  土壤温度10.56摄氏度、土壤湿度67.53%、大气压99.38千帕……日前,在位于长春市的吉林省智慧农业信息中心,记者通过大屏幕看到伊通县伊通镇兴隆村丰收后的大地安静祥和,一位60多岁的老农民正推着小车清理田边遗落的小苞米穗,13项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数据显示的实时数据在大屏幕两侧滚动播报。

  “这样一个点的参数,可以代表附近10万公顷内的情况。从这里可看清叶脉长势情况,专家可以远程初步诊断农作物病。在服务系统中设置预值,可以根据数据激活自动化生产设备,对该地域进行自动灌溉,包括施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目前,吉林省已建成5300平方米的吉林省智慧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包括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中心等。已建成玉米、水稻物联网应用示范点30个,可通过PC机、平台大屏幕、手机等实现对上述产业的农情监控、生产信息管理、产品溯源等,并对示范点15项数据指标进行自动化采集、分析应用和预警处理。

  12316三农信息服务平台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涉农网站、广播电视、手机客户端等于一体、全网接入、省域全覆盖。2015年,语音平台电话呼入量达到120万个。该平台年均为农民节本增效15亿元左右。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平凤乡农民刘成是远近闻名的种地高手。“有啥秘笈?”他的回答总是:“把科技用在了种粮上。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突出技术集成应用,重点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保护性耕作等重大增产技术,全省共有292项农业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主要粮、油作物自主创新良种普及率达到100%。玉米螟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五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4.13亿亩次。全省现有农业类科研机构23所,中试及产业化基地、育种基地35个,重点实验室和服务平台38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812个、农机化推广机构619个。2015年底,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到57%。农民种地,科技助力,粮食产量节节攀升。

  夯实基础,打造品牌——
  让现代农业绿色基因更强壮

  红红的西红柿挂在枝头,掰开一个,果香四溢。在长春市双阳区新兴村长春国信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大棚里,总经理杨柏明说,做有机农业造福人类,现代农业理应是安全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

  2015年10月25日,由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办,吉林大米2015新米上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吉林大米正在走上一条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之路,闯入中高端市场,销价节节攀升。现在,全省已拥有地理标志大米品牌15个。

  经多年努力,现在的吉林省已是绿色食品大省:全省认证绿色食品785个、有机食品271个、无公害农产品2090个,环境监测面积3900万亩,建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个,位居全国前列。创建12大类省级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0个。建设各级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96个,示范面积达到4200万亩,占耕地资源面积的48.8%。

  吉林省的黑土地,是绿色、高品质农产品赖以生长的沃土。近年来,吉林省把黑土地保护治理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任务,省人大制定了《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使黑土地保护进入法制轨道。

  “河湖连通水丰沛,鹤飞羊欢生态归。”近年来,吉林省倍加珍惜身处世界黄金玉米带、世界黄金水稻带的优势,将生态保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主轴,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推动全省农业发展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一环。吉林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启动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中部引松供水等工程,开展节水增粮行动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7.6万公顷。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黑土地保护治理试点,探索保护性耕作、水土流失、提升有机质、农田防护林、污染防治等8种保护治理模式。统筹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和千亿斤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全省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达到2000万亩。开展粮油高产创建,建设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2905个,总面积2982万亩,累计增产粮食近60亿斤。

  调整结构,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开发

  查干湖冬捕是吉林省的一大景观。进入地冻冰封的寒冬,从查干湖中大网捕获的肥美鲜鱼,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吉林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产业并进,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现代流通业,初步形成粮经饲兼顾、农牧特加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吉林省依托产粮大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现代牧业经济,围绕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奶牛、梅花鹿6条产业链,推进全产业链开发,实施“放心肉”工程,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无疫区建设,畜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到2015年底,吉林全省猪、牛、羊、禽分别发展到3100万头、755万头、900万只和5.83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08万吨、113万吨和55.6万吨;全省畜禽养殖业产值达到135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800亿,占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5%以上。

  吉林省采取工程化、项目化、园区化举措,加强多元开发和综合利用,稳步推进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北方经济作物、经济动物、北方长白山山珍食品等产业基地建设,园艺特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以来,全省新建改建棚室30万亩,棚膜蔬菜总规模突破110万亩,棚膜蔬菜总产量达到440万吨。人参“药食同源”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等系列产品1000多种,拥有“长白山人参”品牌企业24户,产品85种。启动建设抚松、集安、敦化、靖宇、延吉、长白6个人参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23个,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0个。2011—2014年,全省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42%,到2015年底,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可实现14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其中人参业产值450亿元、食用菌产值72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3.4倍和126%。

  农产品加工业是吉林省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吉林省强龙头、建基地、树品牌、创机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年均启动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50多个。2011—201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4.86%,预计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