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亲亲宝贝,叫醒你的耳朵
央视网讯 (记者 郭城)听障就像一座高耸的龙门,唯有不懈地努力,才能像勇敢的“小鲤鱼”那样跳过龙门。在家长、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的孩子们终于做到了:今年7月,他们将参加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成为全球第一个参演此盛会的听障儿童合唱团。
给听障儿童进行声乐训练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个母亲的坚持:让聋儿学唱歌
合唱《小鲤鱼跳龙门》将亮相俄罗斯索契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
肖玲是天津市残联一名聋儿语言训练老师,每天与聋儿打交道的她,自己的孩子承承也是一名聋儿。承承出生后不久,肖玲卖掉婚房,东拼西凑了近30万元,给孩子做手术费和购买助听设备,开始漫长的语言训练。
几年后,承承虽然学会了讲话,但由于人工耳蜗的技术局限,承承在说话时没有起伏和感情,常被同学嘲笑,这使得承承非常自卑,性格也变得封闭起来。
肖玲发现,不少聋儿都有着类似的遭遇,这让她产生了一个想法:让这些聋儿学会唱歌。歌曲的感情和旋律,能帮助他们解决说话没有起伏的问题,同时也能增强信心。
声乐训练中,肖玲发现让这些聋儿唱出旋律,比预想要难得多。虽然有人工耳蜗助听,但刚入团的孩子,难以能听准音阶。发音课上,孩子们目不转睛盯着老师的嘴巴,学每一种口型和发声,在反复的训练中,有的孩子甚至急得流下了眼泪……唱歌,对常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于他们,却难如登天。
这情形,源于人工耳蜗搜集声音频率的范围,仍受限于当今科技的进步程度。比如唱“Do”音时,在听障儿童的声音世界里可能是其它音高,甚至是噪音。
除了坐等科技进步,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这些先天失聪的孩子们?“决不放弃”,是与肖玲境遇相似家庭和志愿者的共同信念,他们笃信爱心比科技更强大。
科技止步的地方,也许就是艺术诞生的起点。
合唱训练 打开聋儿与声乐世界的心门
来自瑞典的著名合唱指挥家弗雷德·勋伯格先生亲自为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辅导。
2014年11月8日,经肖玲发起,一个全部由佩戴人工耳蜗的听障儿童组成的公益性合唱团——“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诞生了。肖玲说,之所以给合唱团取名为“小海豚”,是希望这些孩子有一天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如海豚音一样美丽震撼。
合唱团策划、志愿者谭昕说,面对这些听障儿童,我们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老师一直在努力尝试各种“不可能”,而结果能给大家带来什么,其实没有人知道,但是我们仍愿迈出这一步,或许真的能帮到孩子们。
在合唱团里的10名主要成员中,有3名男孩、7名女孩,年龄最小7岁,最大12岁。合唱团老师、志愿者杨小双介绍,歌曲的旋律对这些孩子来说,也许是和音乐毫无相关的声响,让他们唱出旋律的方法,首先是模仿,然后是一遍又一遍的巩固练习,这是一件长期而艰难的事。
除了课堂训练,老师们还不断创造演出机会,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
声乐培训,就是要培养听障儿童对声音的捕捉能力、判断声音的准确性,使他们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唱的准、唱得好听,从而扩宽他们的听力范围。合唱团编剧导演、志愿者王艺陶认为,尽管不确定合唱团能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但是相对孩子们原先封闭的性格来说,通过合唱表演,他们真的改变了很多很多。
合唱团成员里的一位家长说,通过唱歌训练,孩子说话比以前“真”了,也愿意和别人沟通,主动谈天说地,这与她学会唱歌之前判若两人。
“第一次邀请孩子上台,他不敢,第二次鼓励后,小孩上台了还对大家说:‘感谢各位老师能让我在小海豚里和大家一起唱歌。在这里,我学会了开心大笑,学会了大声说话,学会了大声唱歌,我非常开心!’其实,这几句会对于他来说,非常非常的难,尤其对于原来一天几乎不说一句话的小孩来说,真的非常难。”合唱团声乐指导、志愿者张欣动情回忆。
跳过龙门:用音乐鼓励人生
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表演的《小鲤鱼跳龙门》好评如潮。
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孩子们至今已参加中央电视台《梦想星搭档》、2015亚太地区人工耳蜗大会等表演活动,并广受赞誉。2016年7月,有着“合唱界奥林匹克”之称的第九届世界合唱比赛将在俄罗斯索契举行。这个两年一度的世界合唱盛会,它拉近了每一个演唱者的距离,用合唱缩小了整个世界。天津小海豚听障儿童合唱团已成功报名参赛,并成为迄今为止全世界第一个参与此盛会的听障儿童合唱团。
合唱团指挥、志愿者邱丽娜表示,之所以有勇气带领孩子们参演世界级音乐盛会,主要是让他们开开眼界,看看外面的世界,感受国际音乐交流的同时,用音乐来鼓励他们的人生。
合唱团作曲家、志愿者张如昕对记者说,对于参加世界合唱盛会的全部希望,就是希望孩子们站在舞台上,展现他们的精神和勇气,告诉全世界,告诉全人类,听障就是龙门,我们就是榜样——小海豚、小鲤鱼们跳过去了,你们也可以!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