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学区房”现象警示教改路径
“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孩子上学买个进门证。”——疯狂的学区房曾让无数家长望洋兴叹、唏嘘不已。日前,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表示,北京将细化就近入学标准,在制度上做一些约束,今后不是说在这买了房就能够就近入学。
众所周知,每平方米均价数十万的天价,衡量的不是房子的居住价值,而是优质学校入场券的价格。如果堵死“入学”这扇门,是否就能祛除学区房的“鬼魅”,让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
教育改革就像潘多拉之盒,意料之外的事情总是不期而至。教育部提出“就近入学”,就是为了防止“递条子”“送票子”,隔断权力伸向教育的黑手,这本身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始料未及的是,学区房竟然疯狂上涨,“就近入学”大有演变成“价高者得”的趋势。
这正是“天价学区房”的吊诡之处。
有人说,学区房的天价,是“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只有有钱人家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那么无论是从机会平等还是结果平等来观察,“就富入学”都违背了公平的本义。不改革固然不公平,改革后也不公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其中关键,就在于所有这些改革措施,只是技术层面的微调,并未触动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这一事实。在教育资源非均衡分布一仍其旧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挡住了权力攫取优质资源的步伐,却无法遏制资本觊觎更好机会的手段。于是乎,以前是“递条子”,现在是“拼房子”,其手段虽异,而结果则一,都变相加剧了教育不公平,让非富即贵的家庭拥有更好的教育机会。
从更深层次来说,天价学区房的出现,是对改革路径选择的一个提醒。换句话说,当资源分配、利益关系等本质不调整的情况下,技术层面的改革并不能解决问题,也许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一再强调改革要勇于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而北京市显然也已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正如线联平所言,“北京将进一步通过学校融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共享”。
这才是正本清源的解决办法。唯有在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均衡的前提下,技术层面的调整才能发挥作用。以公平的名义,希望教育改革勇敢面对利益关系,别再用技术调整遮掩本质问题。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