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部农业大省的发展动力—来自三湘大地的报道

14.01.2015  11:14

      适应新常态,需要新动力。新动力何在,如何挖掘?这是很多关心我国经济发展的读者希望了解的问题。2014年12月中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不久,本报采访组带着这样的问题前往湖南。

      采访组到长沙时,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记者求问参会的省市领导,走长沙、访郴州,一路梳理这一中部农业大省迈向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成长脉络,探觅新常态下这个内陆省份的发展潜力和新的发展动力蕴藏何处,以期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和发展,找到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跳出湖南看湖南——

      发展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

      深入湖南农村和湘西湘南的山乡,农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与快节奏的都市工业化形成鲜明反差,也与“长三角”、“珠三角”那些与城市一体化的农村存在明显差距。这形象地折射出湖南经济整体上的发展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中部大省湖南,究竟是做强农业还是做大工业,一直存在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长沙、株洲和湘潭工业中心和城市群的迅速崛起,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仍然保持,这个争议似乎已经有了明确答案。

      本报采访组到长沙后,马不停蹄地先后造访了湘江两岸的长沙高新区、雨花区经济开发区和长沙市北部的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等,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一中南腹地的省会城市工业化的强劲力度,其所带动周边区域和上下游产业的强劲律动。

      数字最有说服力。2014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18531.2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另据2013年统计,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24501.7亿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位居第10。其中,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43%,不仅成为湖南省举足轻重的增长极,而且成功地以优化的工业化布局,打破了传统行政区划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湖南,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正如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接受《经济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湖南“发展不足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

      远离喧嚣的省会,深入广大的湖南农村和湘西湘南的山乡,农民们传承了千百年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与快节奏的都市工业化形成鲜明反差,也与“长三角”、“珠三角”那些与城市一体化的农村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形象地折射出湖南经济整体上的发展不足。

      湖南的发展不足,除了在城乡差距上反映出来外,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目前,长株潭等主要城市群是支撑湖南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域,环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0%。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其他地区生产总值只占20%。

      湖南的发展不足,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城镇化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湖南城镇化率虽然从2003年的33.5%提高到2013年的48%,与全国平均水平缩小了差距,但仍明显低于同期全国53.73%的平均城镇化率,乡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半数以上。

      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和较低的城镇化率,让这个中部农业大省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比沿海发达地区面临更多的发展难题。超过52%乡村人口的湖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8%,人均发电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均用气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

      作为一个快步走向工业化的传统农业大省,湖南面临许多我国中部省份共有的发展难题。一方面,由于发展不足,迫切需要以较高速度加快自身工业化进程,否则,就难以缩小与先进省份的差距;另一方面,由于高速发展导致资源环境代价加大,尤其是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以改变、加快转型,否则,将错失今后持续健康发展的机遇。

      当依靠原有增长方式难以弥补自身发展差距时,这个先天发展禀赋并不突出的中部省份,究竟怎样才能既控制和用好传统增长机制的余力,又尽快培育出源源不断的增长新动力呢?这不仅是湖南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也是当下中国许多欠发达省份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新常态下看湖南——

      原有动力作用递减 新动力正在孕育

      目前,湖南正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增量扩张方式,向传统产能作用逐步递减、新的产能不断壮大的方向转变。一个个分散的创新亮点,能否串联接续起来,汇聚成新的增长动力?这是新常态下事关湖南未来发展的关键

      湖南的现实,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长株潭地区的崛起,与改革开放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建设,尤其是新世纪头10年国内外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阶段性特征日益凸现,同时我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支撑湖南高速增长的内外条件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

      一方面,湖南产业结构长期偏重,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能源、资源、市场和环境生态制约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原有的动力支撑作用递减。由于历史原因,重化工业一直是湖南的主导产业,6大高耗能产业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一度超过60%,而钢铁、水泥都是直接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的行业。2014年,湖南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逐月走低:2月至10月分别为12.1%、11.8%、11.7%、11.4%、11.0%、10.6%、9.8%、9.7%、9.6%……其主要原因是大环境变了,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变了,传统的增长空间明显收窄。

      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政策引导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潜力开始释放,寻求新的增长方式的努力初见成效,创新驱动发展态势也随之显露端倪。在本报采访组与省改革办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介绍说,近年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1900家,产值规模突破万亿元,年均增速达30%,在第二产业占比达38%,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和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其中,2014年电子信息和移动互联网分别增长了40%和110%。不仅如此,湖南还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群体。这些都是新增长方式的希望所在。

在采访中,记者亲身感受到湖南在转型发展中蓄势待发的种种创新动能:

      在湘江西岸长沙高新区,记者参观了许小曙博士领衔的工业级3D打印领航企业——华曙高科。这是目前全球唯一既制造工业级3D打印设备,又生产打印材料,还从事终端产品加工服务的尖端科技企业。在业内,激光烧结3D打印机,被称之为“许氏机器”,许小曙博士也被世界誉为激光烧结3D打印机之父。参观中,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博生向记者细致地讲解了企业的创新成果,形象地展示了“增材制造业”广阔的应用领域和诱人的发展前景;

      在长沙市雨花区经济开发区,中轻集团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吴震宇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们的机器人应用领域广泛,不仅涉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能源装备、航天军工、汽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还准备把先进的机器人装备引入最具湖南地方特色的传统花炮行业之中,为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化升级开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境界;

      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杨懿文向本报采访组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引进大项目,把长沙县一步步打造成为全国百强县市前八名和多年稳居中部第一的成功经验,并重点讲述了开发区目前正在湖泊沼泽地区进行一种新的生态产业——草本碳汇探索。这种技术利用专门的草本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减少碳排放。这个未来产业,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将会给新常态下的绿色循环发展提供重要力量;

      在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领导、长沙新港和民营企业代表,从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对接岳阳城陵矶港扩大湖南腹地向北开放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水运物流通道,以及为省内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服务等诸多方面,谈到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开放型经济进一步释放湖南省的内在发展能量的实践;

      在郴州槐树下铁路物流中心,“铁海联运项目”二期的“郴州铁路口岸”于2013年投入运营,为湘南承接“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契机……

      眼下的湖南,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长大、强壮,将把这个农业大省和新兴工业省,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增量扩张方式发展,向传统产能作用逐步递减、新的产能不断壮大的发展方向转变,优化的产业结构可能由此形成。一个个分散的创新亮点,能否串联接续起来,汇聚成新的增长动力?这已成为新常态下事关湖南未来发展的关键。

      立足现实看湖南——

      围绕“一带一部”定位 多点支撑谋发展

      未来,湖南将积极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南出现的种种变化,与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研判高度吻合。弥补湖南以往的发展不足,培育湖南未来增长的新动力,立足现实,找准新常态下湖南发展的新定位,至关重要。

      2013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对湖南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他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这就是湖南广为人知的“一带一部”战略定位。

      在采访中,省委常委、秘书长韩永文对“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作了深入阐释。他说,新常态下,湖南如何持续释放新的发展动力?关键是按照习总书记对湖南发展的新定位,进一步细化长株潭、洞庭湖、大湘南和大湘西四大板块的区域定位,围绕区位交通优势,优化省内经济布局,实现多点支撑,以谋求湖南的新发展。

      湖南地处我国中南腹地,南接广东,北枕长江,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互通互联。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汇入洞庭、融入长江,京广铁路纵穿南北、沪昆高铁横贯东西,由此成为连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水路、铁路的交通枢纽,具有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连接东中西部物流的天然地理优势。整个长株潭地区有望成为推动湖南乃至整个中部地区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增长极。

      从南北向看,长株潭是指向北部长江经济带的箭头,可策动湘江流域现有产业利用岳阳城陵矶港一路向东通江达海,进一步释放湖南开放型经济新能量;南部郴州、衡阳和永州面向广东,可有效利用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机遇实施无缝对接,使湖南与珠江三角洲发展相得益彰,扩大发展的战略纵深。

      从东西向看,随着沪昆高铁的开通,不仅将有效扩大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对湘西地区的渗透力,更重要的是,势必加大长株潭产业核心聚集区向东西两翼横向辐射力,给相对落后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西南腹地带来重要的发展转机。

      2014年12月22日,本报采访组结束长沙采访赶往郴州的第二天,中共湖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在省会长沙召开。在会上,省委书记徐守盛代表省委提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新常态下,湖南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随之变得清晰可见。

      打造新增长点。在稳定实体经济,巩固传统增长点的同时,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城镇化步伐,培育城乡经济稳定发展的增长点;通过深入挖掘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投资潜力,加速形成养老、健康、家政等消费热点,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通过公租房建设,农村危房、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治理,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的民生增长点;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务实地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培育创新创业增长点。
     
      扩大经济对外辐射力。努力将长株潭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岳阳毗邻长江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桥头堡和全省通江达海、内外开放的新增长极。发挥郴州等面向广东的优势,使之成为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密切联系的桥头堡和增长极。

      构建省内发展新格局。利用京广、沪昆过境湖南形成“十字”交汇枢纽优势,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完善高铁沿线城镇和区域发展定位、细化战略思路、优化产业布局,进而把高铁沿线地区打造成新的产业增长带。

      ……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湖南立足“一带一部”新定位,依靠多点支撑谋发展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