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推“跑步打卡”莫被质疑“牵着走”
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将对2016级本科生的课外锻炼实行运动打卡考勤,未完成规定次数,将影响体育成绩及奖学金评定。在学生中实行运动打卡,此前已有一些高校试水,而在执行过程中,也伴随着学生对运动被“强制”的质疑,以及执行过程中的管理问题。(8月2日《 新京报》)
当前,高校为了让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了可谓是煞费苦心,无论是从最初以班级为单位的早操、冬跑,还是提出针对个人“阳光长跑”的项目,亦或是推出与时俱进的“跑步打卡”APP,都是为了倡导学生走向户外,强健体魄,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但这样的“苦心懿旨”学生似乎并不买账,且质疑声不断。
一面是从国家角度对国民体质下降的担忧、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倡导,一面是学生提出被“强制”运动的质疑。高校作为承担国民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此情此景,也是颇为尴尬,一旦计划不够完善难免有“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之嫌。然而,不可置否,倡导全民健身,增强国民体魄,是一件利民利国的大事也是好事。因此,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就立刻叫停。要意识到出现不同声音是正常的,是有利于计划、改革的实施,是促进计划的完善。
由此来看,学校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能亦步亦趋。在谋划全局的基础上,要充分考量学生的意见及感受。无论是从倡导理念、倡导方式还是执行监督上,都不该流于形式,急于一时,要不断征求学生意见,认真总结好的做法,取得与学生之间的共识,才能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的强身健体,才能顺利推进计划的实施。
诚然,倡导强健体魄、按量保质的运动初心是好的,但在推行中听取多方意见、获得多方参与,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权,不失为避免“强制”之说的一剂良方。既不在质疑声中落荒而逃,也不让好心变成了“驴肝肺”,是给高校教育出的一道好考题。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