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专家解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

30.08.2015  16:20

        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于2015年8月29日(星期六)上午10时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二层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邀请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从田、研究员彭玉龙和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中央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秦利解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记者会文字实录如下:

        主持人 祝寿臣: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们,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二场记者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从田大校,研究员彭玉龙大校,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中央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秦利大校。请大家向大家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下面,首先请张从田大校介绍有关情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副主任张从田介绍情况。人民网 郝勇 摄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副主任 张从田: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今天我主要向大家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统一战略目标下,国民党军担负正面战场的正规作战,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担负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争,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策应的两个战场。这种特殊的战争形态,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体现。它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显著特点。

        两个战场的形成,关键在于敌后战场的开辟。全国抗战爆发后,日军展开战略进攻,中国军队处于战略防御,正面战场自然形成。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创新,领导人民军队大胆深入日军占领区,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敌后抗日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并赢得最后胜利的基础。

        不同的战略指导,导致两个战场主次地位的变化。全国抗战初期,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起着主战场的作用。但随着战争的推延和日军侵华政略策略的变化,国民党当权者消极避战的趋势日益明显,正面战场的作用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发生了1944年的豫湘桂大溃败,引起国内外舆论的谴责。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开展大规模的游击战争,有效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的伪军。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并成为对日反攻的战略基地,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谢谢大家!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研究员彭玉龙介绍情况。人民网 郝勇 摄

        主持人:谢谢。下面请彭玉龙介绍有关情况。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解放军历史研究室研究员 彭玉龙: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主题是: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大家知道,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场关乎世界和平、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的代价也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首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率先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点燃了世界法西斯对外侵略的第一把战火。中国人民高举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帜,奋起抵抗,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二,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展开全国抗战,在世界东方首先开辟了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第三,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军陆军主力,制约着日本的“北进”和“南进”,保障了同盟国“先欧后亚”大战略的实施。中国还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四,中国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并为创建联合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不但在世界东方率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为彻底打败法西斯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谢大家。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中央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秦利介绍情况。人民网 郝勇 摄

  主持人:谢谢。下面请秦利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中央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 秦利: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

  70年前,我们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赢得了近代以来第一次反外敌入侵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这场解放战争中,我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始终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沿,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关键和决定性条件。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大旗,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就提出了要“工农武装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并且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倡导建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抗战胜利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坚决执行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号召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民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实现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激发各阶层人民都投入到抗日的洪流当中来,使之成为战争之伟力,这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

  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提出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上升到了战略地位,成为对敌作战的主要形式,彰显了巨大的战争威力,这是我们赢得抗战胜利的根本所在。

  中国共产党首力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全国各党、各界、各派、各军等,以及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了团结抗战的大局。这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

  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首先是最坚定、最忠诚、最勇敢、最彻底的爱国主义者。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团结领导人民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历史史实和科学的结论。

  主持人:谢谢。下面开始提问。各位记者提问时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现在开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我的问题是,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请问有哪些经验可以使我们后人铭记?谢谢。

  秦利:在这场伟大的民族抗日斗争中,我们积累了非常宝贵、丰富的经验。关于这个经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归纳总结。我想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一直战斗在抗日的最前沿,它坚持抗战、团结抗战、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所以我们讲,中国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它是团结最广大人民坚持抗战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一条。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强敌、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有力的支撑。

  第三,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种力量都团结了起来,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日的怒潮。我想这是抗战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统一战线。

  第四,精神层面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抗战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从而汇聚起了气势磅礴的抗战力量,使得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表现的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和更具战斗性。我想这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从经验的角度理解,我想还应该有一条,这就是世界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以及人民,在面临法西斯,面临战争威胁的时候,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能够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团结起来,来战胜法西斯,取得二战,取得抗战的胜利,我想这是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我想请问一直有说法说日本战败的原因是因为苏联出兵远东和美国在日本投放了原子弹,想请问各位专家怎么看待这种说法?谢谢。

  彭玉龙: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也是一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抗战结束后,在重庆有一次庆祝胜利的联欢会上,据说有一个人出了一个灯谜。谜面就是抗战胜利的原因,谜底是打四个中国古人的名字。当时他们有人就说,一个就是叫屈原,意思就是日本是屈服于美国的原子弹。还有一个就是苏武,意思是由于苏联出兵远东,日本才被迫投降。还有一个是蒋干,意思是蒋介石领着干的。还有一个就是共工,这就是说,共产党团结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战的结果。

  我的看法,上述几种说法都没有看清这场战争的实质,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美国的原子弹、苏联的出兵都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灭亡的进程,但这些都是外因。从来都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而非相反。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分工合作,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在战略上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陷敌于两面夹击的战场态势。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这是中国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唯一正确的抗战指导纲领,它直指日本军国主义发动这场大规模侵略战争的死穴,那就是对武器装备以及作战技能都占优势的日本侵略军来讲,它最担心的就是在中国战场上寻找不到决战的机会,消耗不掉中国军队的主力,从而使得战争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中国国共合作、全民抗战、持久抗战,岛国寡民的日本根本承受不起这长期巨大的战争消耗,注定最终走向失败。所以中国人民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

  同时刚才你们那位记者同志也提到一个可能大家比较关心的,屈原、苏武,在打败日本法西斯中间,美国和苏联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我这里提供一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大家知道,中国抗日战争主战场在中国,美国主要在太平洋战场。咱们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共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抗战结束的时候,日军向中国投降的是128.3万人,这128.3万人是当时日军在海外总兵力的一半。我们中国军民伤亡在3500万以上,咱们中国军人伤亡在400万以上。当然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中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它共歼灭日军109.3万人,俘虏日军10万余人。美军伤亡115万余人。苏联也为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贡献。远东战争中,苏军是歼灭日军约70万人,其中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日军60.9万人,苏军伤亡是3.2万人。谢谢大家。

  香港文汇报记者:我想请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您刚才也提到了中国有独具中国特色的正面和战后两个战场,我想请专家点评一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能够得以成功地开展,在当下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张从田:我想朋友们大都看过电影地雷战、地道战、铁道游击队,这些电影实际上就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生动形象的那样一些情景。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一个看家的本领。在抗日战争时期,可以说他发展到顶峰。古今中外,游击战争通常是作为正规战的一种辅助形式,起着战役和战术的配合作用。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战略创新,把这种在抗战全过程当中起辅助作用的游击战提到战略的高度,从而为游击战争的开展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得这个时候的游击战争主要的不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作战,而是到外线,也就是到日军的占领区去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进行相互配合。这样一个关键的战略的决策和行动,盘活了整个中国抗战的棋局,这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抗日游击战争,由于是在敌人占领区进行的,可以说是孤悬敌后,又长期处在日军残酷的扫荡和封锁之中,游击武装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险,作战条件十分险恶。游击战争为什么能够得到发展壮大?我想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实行了一套主动、积极、灵活的战略战术以外,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这种抗日游击战争能够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实行紧密地结合。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言“游击战争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民群众”。正是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抗战的基础上,才有了以后我们在很多电影当中非常熟悉的那样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游击战争的形式: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铁道游击战,还有水上游击战等等。这样一些丰富多彩的游击战争的形式,使得中国的这种敌后抗战出现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到处就演绎着“无时不战、无处不战”的这样一种情景,从而使日军就真正地陷入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所以,当时日军对共产党开展的这种游击战争十分惊恐,大叫“令人神经紧张”,是“没有战线的战场”,真正的是陷在游击战争的泥潭当中。

  关于人民群众同游击战争的这种密切的结合,我想在这里谈一下我头几天还翻到的材料,那就是当时的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在回忆录当中,在谈到1942年冀中地区,冀中敌后人民开展“五一”反扫荡时候的那样一种情景。他在这里谈到,为了保护干部,青年妇女往往把干部、八路军战士、游击队员认作自己的丈夫、兄弟、姐妹,老大娘宁愿牺牲自己的儿子来保护干部和八路军战士,在深南县一个叫王家铺的村子,被日军抓到的27名群众,面对着顶在胸口的刺刀拒绝说出八路军隐蔽的地点,日军暴跳如雷,一连杀死其中的14人,但是其中的群众仍然只字未说。人民群众以这样的牺牲和奉献,坚定地支撑着敌后的抗战,从而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谢谢。

  秦利: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记者提的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好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进入山西,毛泽东在电报中多次强调,八路军的拿手好戏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在抗日战争的第一个阶段,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配合,八路军的任务主要是侧击日军。在这个过程中,游击战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理解更主要的是起到了迟滞日本进攻的势头。当年日本人叫嚣要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正是由于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以及共产党进入山西之后,进入华北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侧击日军,与正面战场国民党相配合,这就为我们中国抗战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东南向西南的转移,争取到了时间。这就是我们在教科书里面讲的,我们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特别是华北的游击战,它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第二,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游击战的作用,也就是刚才讲的体现在战略层面。为什么这样讲?我想从一个角度去理解,日本人到中国来干什么,他杀我同胞,掠我资源,我们广大的资源在哪里?在广阔的农村。我们说日本人当年正是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游击战,使得日本只占领了我们中国的点(城市)和线(交通线)。他要实现由点(城市)、线(交通线)的占领向面的占领的扩张。为什么他没有能达到这个目标?这正是由于我们的游击战的开展,建立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破坏了、遏制了日军的战略企图,使得日本由点线的占领到面的占领没能实现。我想,从这个点上,也可以讲,我们游击战是起到战略性的作用的。

  央视记者:我这个问题是问张从田主任的。您刚才也提到,抗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请问您如何评价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军事方面的作用?

  张从田:我想抗日战争是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同已经工业化了的日本这个强国进行的殊死较量。在敌强我弱、敌小我大的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要战胜日本侵略者,就要首先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

  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首先是抗日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之所以在抗战时期能够得到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刚才我们谈到,实行了敌后游击战,这样一种作战形式,也就是在战争史上第一次把游击战争提高到了这样一种战略地位。为什么实行这种游击战争?当时全国抗战爆发初期,一个基本的现实就是八路军、新四军总的人数只不过是四五万人,而且装备非常差,要战胜日本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他没有本钱来打正规战,只能是发挥自己的这种优势。这种优势,一个是自己长期进行游击战争的经验,另一个优势就是同人民群众的密切的关系。所以,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他在军事当中的这种作用和这种表现,我想首先的一个关注点就应该是怎么样来认识这种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

  刚才咱们说了,游击战争实际上是支撑中国长期抗战的一种重要的作战形式。特别是游击战争,他的开展成功地开辟出敌后战场,从此使中国的抗日战争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配合、相策应的这么一个有利的战略格局。这种格局可以说是支撑持久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的一个基本的条件。游击战争的一个基本的特点,那就是通过积小胜为大胜、无处不战、无时不战的这样一种状态,来有效地牵制、消耗和消灭大量的日军。在这个过程当中,来改变敌我力量的这种态势,从而取得这种战略上的主动,拖垮日军,最后打败日军。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他不像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那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作战特点,完全是硬碰硬的阵地战的作战形式。中国战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这种长期的持久消耗,这样一种慢慢地长期地释放战斗力的战场形式,通过“熬时间”这样一种形式,来拖垮日军,最后取得胜利。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中国的这种抗战,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所以,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评价中国共产党在军事上的作用,我们不能用像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那样一种标准,也就是说,打了多少显赫的大仗、牺牲了多少高级将领等等。评价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抗战当中的军事功绩,就要看中国共产党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敌后战场的那样一种抗战,在整个全国抗战当中所发挥的这种战略支撑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感觉到,游击战争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不是就能够体现出来了。

  一个基本的数字,在八年全国抗战当中,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共对日作战12.5万余次,那就是通过不断地积小胜为大胜,来拖垮日军,战胜日军,从而也以伤亡61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歼灭了日军171.4万余人,其中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正是由于敌后游击战争这样一种重大的作用,给日军的占领区造成了一种致命的威胁。所以,从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日军逐渐地把它的主要的军事力量转用于对付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

  这里我还可以给大家再举这么几个数字。从1939年日军仅在华北敌后战场的作战就达17457次,1940年达到20123次。1941年3月到1942年12月,日军在华北地区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扫荡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就达132次,万人以上至七万人的有27次。在这同时,大力地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大量的无人区,妄图摧毁敌后军民生存的条件。但是,在日军的残酷扫荡形势下,人民军队等抗日武装并没有屈服,敌后战场仍然继续长期地屹立在敌人的占领区,最终形成对日军的战略反攻的局面,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香港大公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抗战胜利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民族精神的胜利。在抗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如何理解这种观点?第二个问题是,过去我不知道国内的军事学术的领域有没有和参与这场战争的其他方面有过一些联合的研究或者学术交流,今后有没有这种可能基于一些史实作出一种共同的判断?

  秦利: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这个问题非常好,就是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政治的胜利、军事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胜利,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胜利、民族精神的胜利。

  我们说,战争孕育了精神,精神感召了胜利。抗战精神是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关于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概括和总结,我们总书记已作了概括,在去年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的讲话中,包括今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都讲了这么一个问题。主要是有四个方面: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在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的感召、激励下,我们中国人民才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战歌。

  我们想一下,为什么农民放下锄头、工人放下铁锤、学生离开学校?我们在一首歌里面唱“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杀东洋”。我们再想一下,为什么五壮士宁愿跳崖也不投降?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宁愿跳江也不投降?我想,这都是抗战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在激励着抗日的将士。我记得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在淞沪会战的时候讲这么一句话,人人抱必死之心,以救国家,以救民族,假如日军犹有一兵一卒留在国内,我们的责任即未完成。反之,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死到底。这就是我们抗战民族精神的一种作用和一种展示

  总之,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华儿女自觉地汇聚到了爱国主义的旗帜之下,奔向了民族解放的战场,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之下,我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我想,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我们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着我们中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来取得我们各项工作胜利、各项事业胜利的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

  张从田:我再简单补充一下我的理解。我想抗战精神实际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集中的表现,一次集中的喷发。这样一种精神,他的一个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整个中华民族,对国家和民族的这样一种担当,这样一种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担当,使得国共之间长期内战的死结这个时候被解开了,国共两党走向了合作抗日的这样一种道路。正是这样一种责任和这种担当,凝聚了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人民之间这样一种团结。中华民族的这种大联合,中华民族的这种空前的觉醒,可以说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的一种精神支撑。

  近代以来,外国列强之所以敢于入侵中国,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民众的这种无组织状态。正是这样一种抗战精神,从而使得整个中华民族走到了一起。可以说抗战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因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这样一种源泉和动力。抗战精神是时代的,我想他更是永恒的,这种精神对于当年战胜日本侵略军起到了精神支撑的作用,那么,为以后中华民族实现新的复兴,也必将起着这样一种精神支撑作用。谢谢大家。

  澳门月刊、澳门新闻通信社记者:我有一个问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8月27号下午,中国如何看待日本一艘“加贺”号准航母下水的问题?因为同名的“加贺”号曾经在73年前入侵过中国?谢谢。

  彭玉龙:我也一直在关注着这么一条消息,我记得是前年的时候,日本也是同一型号的有一艘“出云”号下水,他们叫护卫舰,现在叫直升机航母,将来如果要配备美国F-35的话,它就是一艘轻型航母。

  在我们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日子的时候,日本“加贺”号下水。所以,我就不知道日本是一种什么用意。因为大家知道,无论是前年的“出云”号还是现在的“加贺”号,这两艘军舰在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期间,都是他们的旗舰、指挥舰。我记得“出云”号的时候,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时候,就是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指挥舰。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也是引起我们的一种思考。我觉得日本方面也应该有同样的思考。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网记者:在我们举行完这一次抗战纪念之后,如何继承和保持这份抗战精神?比如说会不会在中小学教育方面会有什么样的举措?谢谢。

  张从田:我个人的理解,抗战纪念活动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12个字的主题: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四个字把我们纪念抗战的目的和主题已经说得比较明确了。那就是抗战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记忆。我们纪念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回忆历史,而且应该是从历史当中能够汲取一种教训,能够进行一种思考,从中汲取我们继续前行的这样一种力量。这无论对哪个层面,应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借鉴。

  中国的这种教育当中,自始至终都十分注意这样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抗战的历史、抗战的胜利、抗战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的一种集中的体现。我想,这样一种活动,这样一种纪念,这样一种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谢谢大家。

  香港中评社记者:我想问彭玉龙老师,在二战期间,中国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成立,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等国共同组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并且在缅甸等战场展开了反法西斯的共同作战。我想请您介绍一下我们国家对这段历史的相关研究情况。谢谢。

  彭玉龙:看来这位记者对这个还是有很深入的研究,掌握得也比较全面。现在目前来讲,对于咱们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就是我们的盟国之间,这个历史的研究,在90年代的时候,就是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军事科学院已经专门写出了一套5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这个方面,作出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最近我看到武汉大学的前副校长胡德坤老师最近出版了一本8卷本的专门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同盟国之间合作的问题,这个书我可以推荐,写得非常有质量,可以推荐给你看一看。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记者会就到这里,谢谢三位嘉宾,谢谢各位记者。欢迎大家后天8月31日继续出席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会。再见!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