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的“吉林样本”

11.04.2016  09:47

大国工匠的“吉林样本”——吉林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近日,有两件事吸引着吉林人的目光: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满深意;3月1日,《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新鲜出炉,这对我省融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布局,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同样意义非凡。

追求“工匠精神”的主旨是让“制、智、质”成为中国名片。“工匠精神”代表着专注、执著、坚忍、精益求精,翻看世界500强企业发展史,不难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的基因——工匠精神。时下,吉林制造向吉林智造、吉林创造跨越,恰逢其时。在吉林制造蓄势腾飞的征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撑、政府的扶持、企业家的锐意创新,也不能缺少“工匠精神”。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吉林制造呼唤工匠精神”系列报道,弘扬、传承、创新吉林“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更好助力吉林制造实现新跨越。

春日午后,一汽铸模厂模具制造车间。

阳光斜射在刘岩身上,照得他额头上的汗珠分外清晰。他半蹲着,右手拿着风动机,在缸体模具的一个小凹槽里反复旋转、打磨。关掉风动机,左手伸进凹槽细细地摸索着,打磨过的地方平滑光亮,他胸前的工作服上散满了细细的铁屑……

刘岩专注的神情,让记者觉得他不是在修机器,而是打磨一件雕塑艺术品,此刻,他不是钳工而是一名雕塑师。

不知不觉1个多小时过去了,刘岩的身上满是铁屑。他抹去脸上的汗水,站起身,记者走过去和他攀谈起来:“这么枯燥的工作,咋能这么专心和投入呢?

不枯燥,看,经过我手修的机器跟新的一样,挺有成就感的。”小伙子一脸质朴,语言也实实在在。

放眼望去,车间里有许多工人像刘岩一样在工位上专心致致地干活,时光也在这一点点打磨中悄然流逝。每一个零件、每一件产品就这样通过“工匠们”的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展现出它精益求精的品质。

在一汽人的血管里,永远流淌着责任和使命的血液。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从1953年“白手起家”建厂,手工敲出第一台“红旗车”,到“垂直转产”、吐故纳新的第二次创业,从以发展轿车和轻型车为主的第三次创业,到以做强做大一汽自主事业为奋斗目标的第四次创业,一汽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步跨越的背后都闪耀着“工匠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因为他们不为名利、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成为一汽在一次次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创业中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传 承

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的细微调整,作为机械制造业重要的传统工种之一——钳工,在见证了一汽集团四次创业的光辉历程的同时,为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当了10年钳工,刘岩最高兴的事是能得到师傅的表扬。他的师傅是我国钳工的“大腕”——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高技能人才十大楷模、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被誉为当代“金蓝领”的首席钳工李凯军。

回顾李凯军的钳工之路,步履坚实,每一步都是“工匠精神”的有力诠释。1989年,刚刚毕业的李凯军,被分配到一汽铸模厂从事钳工工作。当时,懵懂的他,跟随师傅日复一日地在工位前抛光、打磨却乐此不疲。那时,他便暗暗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理论上要弄通,操作上要练精。于是,别人午休时,他认真学习模具结构知识;别人下班后,他加班加点练技术,练手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李凯军代表一汽集团公司赴无锡进行交流展示。当他经过4个多小时的精雕细刻,把一个圆球通过纯手工的方法,锉削成正十二面体时,专家和同行们直呼不可能。专家说,这个尺寸精度达到正负0.01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所有相邻面的夹角误差不超过1分,粗糙度达到Ra0.2以上的立体加工件,空间基准难找,定位测量困难,即使用机械设备加工都相当困难。

在工作中,李凯军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者。在一汽自主铸造模具开发制造过程中,他严格控制每一道工序的质量,不放过任何细微环节,真正做到精益求精。在完成奔腾轿车缸体低压铸造模具钳工制造任务时,他为了保证打磨精度,在模具热配间隙,将半个身体探进400多℃高温的模具型腔内记录间隙数据,身上多处烫伤。有人说他傻,可他却笑呵呵地说:“能够获得缸体浇注模具配合间隙的宝贵数据,值!

李凯军不但自己技术高超,对其他员工也倾囊相授。十几年来,他辅导过的学生已超过万人,经他直接代培的学员和业内徒弟已超百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徒弟朱伟东在2012年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钳工状元,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被各级组织命名的“李凯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更是为企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技术人才。也正是有了这些不懈钻研、无怨无悔的“工匠们”,为一汽自主和合资品牌整车提供了核心铸件的支撑,配套用户从一汽集团扩展到国内及国外市场,使一汽铸造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每天早上7点钟,李凯军总会准时出现在班组,为现场“授课”做前期准备工作,他已经成为一汽“工匠”的精神领袖,工人们学习的楷模。

坚 守

在一汽解放公司,提起“老方”,无人不知。

老方”名叫方向远。在外人眼中,他是全国技术能手,机械工业突出贡献技师,属“国宝”级别的技术专家;在同事眼中,他身怀“十八般技艺”,经过他的“妙手”,工装设备每每都能“起死回生”,是模具维修的“国医圣手”。

穿过一片苏式建筑的厂房,来到薄板冲压车间,“让精益生产方式真正落到实处”的标语清晰可见。上了二楼,右手第一间就是“老方”的工作室。聊起“工匠精神”这个话题,方向远带记者回到了那个激情奉献的年代。

40年的“耳鬓厮磨”,让他与“解放”骨肉相连。1987年,刚过而立之年的“老方”赶上解放卡车第一次换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方向远历历在目:“当时车标‘解放’两字是塑料件,铆接在发动机外板上,不仅成本高,而且还多两道工序,不美观也不耐用,厂里决定采用冲压技术刻制模具。

老解放汽车的“解放”模具是由老刻字社和前苏联专家一起完成,并无经验可循。重新将毛主席亲笔手书的“解放”二字制成模具,颇具挑战性。尽管当时心里也没底,方向远还是把任务接了下来。就这样,他用锉刀、扁铲一点一点去修。一个月后,当他看到自己一刀刀刻出来的“解放”二字被一次成型压在发动机罩外板上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那以后,方向远的命运紧紧和“解放”联系在一起。J6L小排半A86项目是一汽自主研发的车型,共有154套模具、64个品种、41套检具,从2011年起陆续返厂,进行模具验收调试。由于在前期调试中模具一直没有验收返厂,拉裂、起皱严重。“老方”毫无怨言,废寝忘食,最终发明了“模具凸凹度测定法”,成功修复了这些模具,并填补了模具行业以三坐标检测判定为主的形面检测空白。同时,他首创的国内模具拉深新工艺,提出增加氮气缸来弥补设备行程不足,两套拉延模具由单动变成三动生产的改进方案,使一汽8套超大模具4个品种实现了本厂生产,一年可节约零件外委加工费800多万元。

如今,即将退休的“老方”仍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总结了自己近40年的工作经验,整理了超百万字的学习笔记,出版了《汽车冷冲压模具调整与维修技术》、《汽车模具典型实例》等著作。

将我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是为我们解放增添光彩,也是为我们自主的事业做点努力。”这是方向远的心里话。

创 新

3月18日,早上7时刚过,一汽红旗事业部的齐嵩宇跟往常一样,已经换上工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不论朝暮寒暑,21年来,他始终坚持每天提前1小时到单位。

早上的车间一片静寂,没有生产时喧嚣的声浪和四溅的火花。齐嵩宇在偌大的焊装车间和总装车间,边走边看检查记录,依次对前一天班后会反馈出来的异常情况进行处理。

当他走到二焊装区的一台设备旁时,停了下来仔细查看。“维修记录上显示,这台机器复制架上冲压件出现偏差,更换频次加大。”齐嵩宇对记者解释。

生产出现问题时,不能仅仅针对设备进行检查。要把工件拿去测量,再看看气缸压力是否正常。”齐嵩宇对操作工人说,尽管冲压件出现偏差不是大问题,但也要时刻观察,因为零件更换频次加大,会增加成本。

不知不觉,一圈转下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在回办公室的途中,记者道出了心中的疑问:“每天做着同样重复的工作,不觉得很无聊吗?

从参加工作起,我就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乐趣,我是乐在其中呢。”齐嵩宇憨笑着说。

对于齐嵩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点都不为过。过去,轿车白车身焊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检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我曾经也深受其害。”齐嵩宇说,2003年,他调到直属焊装车间从事点焊工作。一天,在进行点焊设备焊接时,漏焊了4个焊点,罚了200元钱。这次事故也激起了他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决心。

经过近百次试验,最初齐嵩宇制作出一款以计数为原理的小仪器,起名“电子漏焊监控器”并申报了国家专利。此后,在推广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总结和创新,最终他研发的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填补了世界汽车行业在线治理白车身点焊漏焊、开焊难题的空白。2012年,这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工人获得的最高级奖项。

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被誉为“国车”的红旗轿车因为生产的特殊性,生产线上的价值百万元的设备多是非标设备,针对性强,不能满足车型多样化的需求,厂家的改造报价就是二十几万,改造期间还要停产。为了能够摸清设备错误报警的规律,齐嵩宇在设备前一蹲就是三四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采用自动化改善理念,设计了一套价值百元的控制电路,将问题彻底解决,成为了身边同事津津乐道的典型技术案例。

一汽是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它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建厂之初,一汽就一直高度重视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近些年来,一汽集团更是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大事、要事来抓,不仅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而且通过每年的岗位练兵、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再辅以愈加完善的选拔方式和激励机制等保障措施,从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了困难的能工巧匠们。他们用精湛的技艺炼成精品,用精益求精的态度锻出佳作,他们更让匠心筑梦的执著代代相传,让中国汽车工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不断迈进。

从解放到东风,到红旗,到一汽大家族的崛起,“长子的责任”始终激励着一汽人不断前行。今年1月份,在全国汽车市场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一汽集团公司全面发力,喜获开门红。解放公司逆势而上,实现整车销售1.28万辆,同比增长49%;轿车公司自主品牌汽车占当月销售总量的72.5%。海外尼日利亚首辆FAW重卡本地组装下线,标志着一汽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汽,一块深植“工匠精神”的土壤,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培育出卓越不凡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