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多年来,我省加大扶持力度,改革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去年11月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11月下旬又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在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重大的发展问题,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是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是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推动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会后,省人大常委会立即开展了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首次专题询问。这些重大战略举措,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省政府设立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逐年加大经费额度,由2006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3.06亿元,增长了7.5倍,有力助推了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全省共有职业院校492所,在校生34万人,有各类培训机构2607个,年培训总量80万人;有4所高职院校、17所中职学校进入国家级示范院校行列,7所高职院校和88所中职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高职和省级重点中职校;全省每个县(市)都建成一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2012年,我省率先建设了全国唯一的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教育发展数据库。2008年,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我省共获得38块金牌、376块奖牌,获奖率逐年提升。同时,全面实行对全日制中职学校中的农村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对高职学生实行多种奖补政策,受益面覆盖90%的中职生和20%的高职生,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我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省直各部门合力推进,不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重点领域的探索实践。以中职“百强校”、高职示范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专业和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集安市职教中心根据当地蜂业发展需求举办相关专业,依托专业成立校办产业,实行“学校+产业协会+专业户”共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紧密合作,在汽车、轨道交通等专业共同开展“专业嵌入产业、工厂嵌入学校”的“双向嵌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生入学即入场、进厂即上岗,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长春市政府统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政企校’协同创新”改革实验项目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我省高职高专院校建成50个省级特色专业群、1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门省级精品优质课程;中职学校建成104个省级示范专业、167门省级精品课程。
要办好职业教育,就必须面向市场,企业的参与尤为重要。为此,我省成立了汽车、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10个支柱和重点产业的行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同时广泛开展订单式培养,学生入校前就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根据企业要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企入校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我省还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全省成立各类职业教育集团26个,覆盖全省140所职业院校、10多所本科院校、800多家企业和行业以及部分普通初高中,为我省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制奠定了基础。由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吉林省交通职业教育集团整合100多家单位的优势资源,推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发双重支撑,实现校企“双赢”。在扩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的基础上,我省坚持优化整合中职学校办学,促进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或分院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去年,我省在多所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启动了中职--高职“2+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衔接工作,试点招生4000余人。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省组织实施了“长白山技能名师计划”,在专科高职院校、转型本科院校设立长白山技能名师岗,遴选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奖获得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给予每人每年最高20万元的岗位津贴,去年已聘任43位技能名师。
目前,《实施意见》提出的五大方面41项重点工作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记者/李文瑶 实习生/韩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