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在云南举行

08.09.2016  21:02

  2016年9月3日,“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民族研究》编辑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灾害研究中心承办。会议目的是围绕近年来多学科灾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灾害风险防范、灾害应急、灾害与文化等专题的新动态进行讨论,总结灾害研究成果,反思防灾减灾实践,为灾害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做出贡献。
  
  云南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地震、干旱、泥石流和生物灾害在全省非常普遍,武定、丽江、大姚、姚安、盈江、宁蒗、彝良等地震灾害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数年特大旱灾威胁着全省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加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云南省到了无灾不成年的地步。“十二五”期间,云南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573人死亡(失踪),受灾9533万人,安置117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165亿元。
  
  怎样抗击大旱、地震、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受到省委省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防灾减灾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之相比,云南省的灾害研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如何吸收省内外的经验,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学科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是政府和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论坛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云南省政府应急办、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水利厅领导,以及来自《民族研究》编辑部主任刘正寅研究员,南京大学童星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学院/中国科学院战略院陈安研究员,中国地震局伍国春副研究,云南省地震局晏红明研究员,四川大学顾林生教授。中国地震局、教育部减灾应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战略院、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广州大学、暨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学院、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交通学院、昆明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云南省政府应急办、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减灾中心、云南省防火办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的100余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言。
  
  论坛分为开幕式、主旨发言、专题发言、点评和会议总结五个环节。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王延中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任佳,南京大学童星教授向大会致辞。云南省气象局、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地震局领导出席会议。
  
  开幕式后,由南京大学童星教授、河南理工大学应急学院/中国科学院战略院陈安研究员、山西大学郝平教授、中国地震局伍国春副研究员、云南省气象局晏红明研究员、四川大学顾林生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李永祥研究员七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随后的专题讨论将围绕“多学科灾害研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灾害文化与社会记忆”、“灾害、危机和风险的多学科应用研究”、“防灾减灾与灾害应对方式研究”四个主题展开。会议还形成有关多学科灾害研究论文集一部。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将共同研讨多学科灾害理论与灾害防灾减灾策略。
  
  据悉,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于2013年1月成立了灾害研究中心,同年8月举办了“灾害人类学及防灾减灾国际学术研讨会”,该国际会议对于推进中国灾害人类学的发展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16年9月3日的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是该院将灾害研究推向纵深的标志,作为中国最先进行灾害人类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对灾害、风险和危机的研究极为重视,在省院合作项目、院立项目、智库项目和南亚东南亚研究项目中优先支持,促进了灾害研究的发展。
  
  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是一次多学科的大聚会,论坛共收到43篇论文,内容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灾害研究内容,包括多学科、跨学科灾害、危机、风险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灾害应急管理、灾害史、灾害文化、脆弱性、灾害大数据等,共有39名来自国内一流水平的中青年专家和学术骨干在大会上进行交流发言。可以相信,多学科灾害研究——昆明论坛,是云南省灾害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它将促进云南省的多学科灾害研究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发展,为我国灾害学研究做出贡献。(刘婷)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