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焕“新”展活力 ——供给侧改革的长春答卷
今年前三季度,长春市经济运行走出“双8”增长曲线,领跑东北地区:GDP实现4262.9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7.5亿元,增长8.2%。调结构、促创新、补短板,长春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了经济规模与发展质量同步提升,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生机。
告别“二人转”
产业大合唱
“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曾是“汽车城”长春的真实写照。今年前三季度长春GDP增速8%,财政增收状况近年最好,而这样的成绩是在一汽集团和中车长客等企业产值增幅缩减的情况下实现的。在长春,支撑经济的产业和能够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
在全自动的刀具加工车间,工人把需要进行磨制的刀具摆放整齐推送进生产设备,磨刀程序自动进行。“通过传感器的自动识别,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不同品种的刀具。”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天伟说。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为此,长春市一方面打造6个千亿元级别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等;一方面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的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产业,一汽Q工厂、长客检修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长春经济抗风险能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今年1至10月,长春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9%,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5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占比达到18.3%。
科技促创新
“智造”上台阶
11月21日,“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由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入轨,9个小时后便传回首幅影像,地面跑动的汽车,机场移动的飞机清晰可见。“在原有视频星的基础上,新发射卫星的性能指标再创新高。”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韦树波说。
在长春,像“小卫星”公司这样的“高精尖”“小巨人”企业越来越多。今年,长春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97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61户,分别是去年的2.7倍和3.9倍,两类企业累计超过1000户。
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6年,长春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08亿元,今年预计突破200亿元,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评估验收,创新已成为引领长春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长春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加才介绍,长春构建了协同创新体系,搭建了长春市创新云平台,集聚了本地1375户科技企业、4155名科技专家、695项科技成果、1849台(套)大型科研仪器等创新资源,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互动对接。
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平台建设减低了科技企业的发展成本。今年5月,长春一汽铸造有限公司在长春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窗口进行了多项技术开发合同审批,免除了3%至6%的增值税。
补开放短板
内陆展活力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拉长开放短板,连接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引才,内陆老工业基地长春开始展现开放活力。
在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辆小叉车忙碌地把一箱箱用于奥迪中高端车型的前挡玻璃装进集装箱。这48箱前挡玻璃将通过“长满欧”(长春、满洲里、欧洲)班列发往德国海尔布隆,再运往奥迪装配厂。“通过‘长满欧’的‘门对门’服务,我们的货运时间缩短了一半。”福耀集团长春有限公司储运科科长张宏明对记者说。
2015年8月开始试运行的“长满欧”班列途经俄罗斯西伯利亚、终点到达德国施瓦茨海德。线路全程约9800公里,单程运行时间为14天,比海运节省20多天。便利的通道节省了企业的费用和库存,扩大了业务半径。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长满欧”承运量占经由满洲里口岸进出境的41条中欧班列总承运量的30.9%,承运货值占总货值的22%。越来越多来自我国东北、环渤海、华北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的货物在长春集聚,在这里通过货运列车发往欧洲,东北亚多式联运中心规模初具,活力迸发。
与此同时,长春与德国、白俄罗斯、古巴等国家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建设的产业园区不断壮大。经公安部验收通过,七项支持长春新区建设发展的出入境政策措施于12月12日正式实施。外籍高层次人才可以在长春新区直接申报在华永久居留,长春新区内企业选聘的外籍人才可在入境口岸申请工作签证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