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率先试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开启“地下管线革命”
地下综合管廊开启中国“地下管线革命” 吉林省率先试点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计划2015至2018年期间完成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1000亿元
如果说表面的光鲜亮丽映射出城市的风貌,埋于地下的基础设施的水平则反映一个城市的“良心”。
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在我国全面开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筑牢城市“里子”的方式开启中国的“地下管线革命”。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7月31日对外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地说,就是将现在直埋在地下的各种市政管线统一安放到一个共同的“房子”里,维修和管护转入地下,管线得到更安全的保护。
更安全稳定的城市“生命线”
“一场暴雨,城市变成大海”,“反复开挖马路拉链何时休”……近年来,大雨内涝、管线破裂、路面塌陷、燃气渗漏爆炸等事故拷问城市安全。有市长说,地下管线积重难返的问题,使他们犹如坐在随时可能喷发的活火山上,整日提心吊胆。
目前,我国七大类近30种市政管线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国家层面没有一个准确的管线综合图或数据库。不同单位施工各自为政,难免出现管线“打架”、道路反复开挖问题。
“地下综合管廊把所有管线集中在地下廊体里,日常巡检维护等都通过出入井在地下完成,解决了‘马路拉链’问题,并能抵御管道侵蚀和抗震减灾,管线运行更安全稳定。”陆克华说。
据了解,按给水、热力、燃气、电力、电信、雨水、污水等七大类管线全部入廊考虑,修建地下综合管廊比直埋方式的一次建设成本增加约4000至5000万元/公里。
“我们算的是百年账。”参与综合管廊建设的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市政部副总经理李跃飞说,从全寿命周期看,二者成本差不多。但管廊效益更凸显,减少水管线损毁、节约土地空间、减少开挖和事故对交通的影响、减震抗灾……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因施工而引发的管线事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400亿元。如昆明彩云路综合管廊全长22公里,供水管线入廊后管道漏失率由实际的25%降为0,每年可节水700万方,节省水费2100万元。
可拉动上万亿元投资的“大礼包”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把各类市政管线统一转入立体、集约的地下公共隧道,将带来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
据专家测算,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为廊体和管线两部分,每公里廊体投资大约8000万元,入廊管线大约4000万元,总造价每公里1.2亿元。按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三到五年,预计每年可产生约一万亿元的投资。
如此高的投资,意味着继棚户区改造、高铁、水利之后,综合管廊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领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管网等民生项目,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管廊建设涉及工程建设、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不同行业,间接带动钢材、水泥、机械设备等投资,以及大量人力投入,对经济产生更大拉动作用。”江苏省苏州市地下管线研究所所长王香冶说,当前钢材、水泥、管材等建材价格低,建设成本低,还能消化过剩产能,正是难得的时机。
面对经济增速放缓,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各地看好的拉动经济增长工程。住建部统计,今年全国共有69个城市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约1000公里,总投资约880亿元。
进入7月,吉林省率先与住建部签约在全省层面开展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试点,计划2015至2018年期间完成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资1000亿元。住建部透露,辽宁、广东、河南等省也正积极推行全省试点。
综合管廊改变了过去政府单独投资市政工程方式,让企业成为建设和运营主体。
“以前企业没机会投资,如今政府引入PPP模式,还配套收费机制确保企业合理稳定收益,让企业投资有了信心。”中建地下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国州说,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60%,目前国内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刚刚起步,未来投资空间非常大。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