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面向” 推进理论创新

24.07.2015  12:24

  强化时代意识世界眼光前瞻思维

  郝立新

  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是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以实践发展为基础、以回应和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的每一步创新,又指导和带动了实践的进一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论创新,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巨大动力。

  面向现代化,就是强化时代意识,把握时代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回应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每一个时代都会提出或产生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为理论创新提供强大动力和生长土壤。一旦时代提出某种实践上的需要,它就会极大地推动思想理论的发展进步。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既是不断在理论上回应和解答时代问题的历史,又是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解决时代问题的历史。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问题、体现时代精神,这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规律和主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特点。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新时代的特点。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深入发展的世界格局之中,面临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需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判断形势,作出正确的抉择。为此,应树立问题意识,以中国问题为中心,聚焦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诸如现代化建设中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社会转型问题、深化改革问题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等,在研究和回答新问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培育和弘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敢于试验、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中不断推进实践发展。

  面向世界,就是强化世界眼光,把握世界走势,借鉴世界文明,回应世界挑战。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它诞生于改革开放时代,立足于改革开放实践,发展于改革开放进程。这种开放性始终是与面向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当代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代世界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认识和把握中国发展方位,在顺应世界文明发展大潮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民族特色与世界共性的关系、民族发展道路多样性与世界发展进程统一性的关系、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克服封闭僵化与全盘西化的极端片面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理所当然要追踪和了解世界科学发展前沿,了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进展,了解国外管理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分析和借鉴一切有价值的成果,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发展。在面向世界的过程中,始终要有民族自信和自尊,坚持中国立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在世界文明大潮中继续发展,也必将对世界文明作出新的贡献。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和自信。

  面向未来,就是强化思维的前瞻性,正确把握当代中国的走向,在开创未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总结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与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面向未来不能脱离现实,但又必须超越现实。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立足现实,又要坚持面向未来,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像“黄昏才起飞的猫头鹰”那样对历史作事后总结,而且要像“报晓的雄鸡”那样科学预测未来。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导思想。未来的中国道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推进。这种开辟未来的认识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根本所在。无论前进的道路上有什么样的艰难险阻、迂回曲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持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的美好愿望和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