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中追忆民族对美的梦想

18.11.2014  10:18

  在戏剧里品味民族文化的从容和优雅,用戏剧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或许是戏剧在当今时代语境下的归宿

  不久前,作为一名戏剧爱好者,我参加了第二届乌镇戏剧节。作为观众,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们一起,在这个如梦似幻的水乡古镇,亲历了一场华美的戏剧之梦。“乌镇戏剧节就是我的中国梦”,戏剧节发起者之一黄磊的话也诠释了戏剧梦在我心中的分量。

  戏剧始终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艺术之梦。虎丘曲会,这一数百年前的中国传统“戏剧节”,便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于戏剧狂热之梦的最好见证。在这一天,姑苏城里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于虎丘山观看昆曲表演。管弦丝竹不绝于耳,锣鼓笙箫彻夜不息。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记述了当时的盛况:“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以至于从歌剧之乡意大利远道而来的利玛窦都惊讶了,他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这样写道:“我相信,这个民族是太爱好戏曲表演了。

  我的家乡是黄梅戏之乡,看戏、听戏、唱戏,对于家乡人来说是世世代代的传统爱好,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我常想,是什么赋予戏剧凝聚文化共识的力量?大概源于其以平等为特征的美学基础。戏剧是高雅精致的通俗表演,亦庄亦谐,寓雅于俗。中国人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剧编织的故事里,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这里,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而被清晰放大的,是所有社会群体对美的感知和共鸣。正因为如此,戏剧元素渗透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日常审美体验里,也构建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追溯,中国人的戏剧梦,本质上是我们民族对美的梦想和追求。

  然而,一个民族的戏剧梦并不止步于审美层面,它还饱含着深沉的历史和时代要求。莎翁说:“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在每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戏剧总是爆发出惊人的张力。无论是《精忠记》还是《桃花扇》,字里行间总能让人品读到古代剧作家们的个人理想与家国情怀。而翻开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话剧史,这种民族情感和时代理想更是饱满醇厚。在“戏剧救亡”的旗帜下,进步的戏剧工作者们创作了大量抗战话剧,在抗战救亡的文艺舞台上发挥了自己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的戏剧梦是个人梦想和时代梦想的交汇点。

  戏剧还和民族文化有关。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戏剧形式。“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人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舞剧,英国人有莎士比亚戏剧。这些雅乐往往是他们民族的骄傲和自信的源泉。”因而百年前,蔡元培、吴梅把传统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欧阳予倩、洪深对传统戏曲进行了话剧式的改编,许多有识之士为这种民族文化自信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种种探索。

  如今,一些古老稀有的戏曲剧种、剧目、流派,正濒临失传。守护这支文化血脉,品味民族文化的从容和优雅,唤醒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这或许是戏剧在当今时代语境下的归宿,也是我作为一个戏剧爱好者的朴素梦想和期盼。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研究生)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18日 05 版)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