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向世界亮出“中国名片”

13.11.2014  11:26

   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奥黛、印度的纱丽、秘鲁的彭丘……这些民族特色服饰已经被全世界所熟知,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性符号。相比之下,中国还缺少这样既受全民认可又在世界上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国服。国服为何没有走进大众的视野?如何在世界服装舞台打响中国品牌?怎样才能让中国服装在发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又契合当代人对时尚的追求?

   服章之美:中华礼仪文化不可丢

   今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在欧洲访问期间,曾两次身着改良版中式礼服出席皇室国宴,既充满中式风格,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礼服广受世界赞誉;在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一身具有中式风格的服装再次成为一道引人瞩目的亮丽风景。

  《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来源于服饰文明,借此中华成为礼仪之邦,衣冠上国;黄帝“垂衣而治”的典故,更说明了服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已远远超出了避寒遮羞的实用性意义,更代表着礼仪制度的确立和文明时代的到来。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出现过“汉服”“唐装”等灿烂的服饰文化。然而今天中国人的服装特色似乎已渐渐模糊了。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副会长刘东辉说:“在西服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国的服饰文化已渐渐脱离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氛围。这不得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中山装”以及当时盛行的旗袍规定为国家礼服,曾经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服装经典。然而,这些终究成为了历史。“改革开放后,为了打破中国在特殊环境下服装式样单一的现状,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带头穿西服,是为了提倡多种文化选择。今天中国提出文化立国,而文化就是差异,在服饰文化上也要找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如今领导人带头穿中式服装,就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表示。

  “其实外交官一直希望能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参加外事活动。”外交部礼宾司前司长鲁培新介绍道,“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这样的服装暂时没有。我国外交人员几乎大多场合都穿西服,偶尔穿中山装。可是西服作为工作装在某些场合并不适合,而中山装已经不适应现代的礼仪和着装习惯了。”他认为,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外交活动日渐频繁的今天,确定一款国服十分必要。

  在中国服装协会设计师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卫国看来,中西方对服装审美是有不同评价体系的。“许多人对国服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只是简单的中国元素的拼贴,而实际上中国元素只是很小的方面,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能量更应被关注。例如西方人对于身材缺陷的处理方法通常是遮盖、掩饰,而中国人则是讲究包容,展现自然状态。同样,‘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也说明了相比于外表修饰,我们更注重礼节。

  由此可见,东方服饰之美在于由内而外的感染力,在于融入了几千年来的智慧和哲学。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的着装是态度、修养、品格、气质的展现;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则展现了民族的精神神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若仅局限于外形的设计,热衷于元素的堆积,没有了文化意义的彰显,就不能称其为国服,只会丢失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积淀下的精神财富。

   大众时尚:中式风格应走进日常生活

   中国国际时装周上,不断涌现的中国风作品大放异彩,但与国际四大时装周注重商业落地的运营方式相比,中国的时装周似乎与市场有些脱节,没有走进大众;2001年APEC会议引领的“唐装热”,同样在持续很短时间的热度后便烟消云散。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时尚的市场需求成为中式服装面临的最大挑战。

  赵卫国提到,国服应是有亲和力的服装,不应当让人们感到怪异,觉得离自己太遥远,只有贴近生活和时尚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可,最终走进人们的生活。几年前红极一时的改良版唐装之所以难以推广,是因为其历史元素过重,与现代服饰的审美要求不符。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多位设计师都推出了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作品,从中可看到时尚界将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努力。国内知名男装设计师曾凤飞表示:“服装在当下的环境要符合当下的思想、反映当下的生活。设计师的工作就是把握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平衡点,将其提炼、融合,让其既承载文化内涵,又符合当代生活的普适性。

  然而,国内许多优秀设计师的作品都缺乏和消费市场对接的能力。没有市场推广,时装展更像是设计师的个人狂欢。青岛大学纺织学院教授王厉兵认为,我国服装业是从家庭手工作坊逐步过渡到工业化的,产业化生产的历史不长,设计与市场拓展之间暂时处于互相制约的境地,设计师应从目标市场中汲取营养。

  本届时装周首次推出的“设计汇”平台,是一次与消费市场对接的商业运作尝试。对设计师来说,这是他们首次从幕后走到台前,从T台走进生活,同样也推动了时尚转型的步伐。

  在提倡服饰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具有中国风格的服装也可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化是历史的,也是地理的、民俗的、生活的。国服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在人们追求时尚的需求之下,寻求二者的结合点。”熊澄宇指出,符合大众审美、让大多数人认可的服装才是名副其实的国服。未来要更多关注中式服装能否走进大众时尚,走进消费市场,让传承与创意结合,文化与产业结合,从而改善人们穿衣习惯,内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中国名片:服装产业走向世界的契机

   2013年底,我国服装外贸出口达1771亿美元,近10万家服装企业生产能力达到每年四五百亿套,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可以穿到7件中国人生产的服装。然而中国服装产业却一直徘徊在产业链低端,没有文化内涵的发扬,就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影响力。国服理念能否成为一张中国服装业走向世界的“名片”?

  中国服装产业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产业,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是世界第一,但中国是服装大国,却不是服装强国。“最大的问题还是文化问题,不是服装产业自身的问题。”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冯德虎指出。

  只有“中国制造”,只有庞大的经济数字,多年以来我国服装产业一度成为廉价的代名词。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季晓芬认为,生产面料、生产技术是服装的硬件构成,但一个成熟的国际服装品牌还要有精神和文化底蕴等软件构成。服装包含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国服装品牌走出国门,更重要的是做好软件。

  从国外高端服装品牌的营销方式可以看出,他们从概念设计到推广营销都十分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以提升服装产品的文化价值来获得消费者青睐。而我国的大多数服装企业却没有充分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无法凸显明确的风格和特色。

  如今时尚界对中国元素的应用已日渐频繁,水墨画、刺绣、汉字、传统纹样、青花瓷等元素常出现在国内外设计师的新作中。曾凤飞认为,中国服装要走向世界,不但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也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的把握是服装设计中的难题。

  国服理念的提出面临难得的契机,也将推动中国服装业运营思维和产业模式的转变。盲目模仿和缺乏创意,只能让中国服装业失去自我,停留在“中国制造”的低端市场中徘徊不前。中国服装只有做出文化、做出风格,才能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在国际高端服装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在与世界品牌的交流和对话中递出一张闪亮的“名片”。

  (记者 鲁元珍 本报通讯员 李萍)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