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观点集萃
4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在京主办“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中央编译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新华社瞭望智库、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嘉宾结合自身所在智库的实际情况,就高端智库建设的经验、不同类别智库的特色、智库未来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现摘编精彩观点如下:
季正聚(中央编译局副局长):
构建独具特色的国家高端智库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找准定位和优势。第二,注重顶层设计,明确主要目标和工作规划。第三,以人才为本,实行请进来、走出去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智慧和才识。实行内部与外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形成“小机构、大网络”的用人格局,更好地满足各领域决策咨询研究的实际需要。第四,坚持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第五,加强学习,注意与国内外智库的联系和交流。
陈文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兼战略研究部部长):
智库的生命和价值在于影响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直致力于生产有影响力的思想产品,并积极进行体制机制的研究与探索,如研究成果如何有效转化、将研究成果与重大活动结合等,在智库组织运营机制、人才机制、智库合作机制上也有很多尝试。智库要生产高端思想产品,需要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避免低端生产、恶性竞争。此外,智库发展需要打破思想、管理和行政层级上的束缚,还要建立符合智库规律的智库评价体系。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有一批长期关注国家发展的经济学者,并积极鼓励年轻人将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引导他们做有学术基础支撑的长期研究。目前,我国的高校智库发展需要应对几大挑战,如如何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有机结合,如何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如何发展自身特色,以及如何坚持智库发展的独立性等问题。智库除了向上传递信息,还要注重对公众舆论的引领,因为智库在社会上发声更有效果,经过公众充分讨论交流的话题往往获得更多的关注。
张学森(中央党校科研部副巡视员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中央党校一直在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智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要抓住这个机遇,智库发展需要确定方向、明确几个关系,包括中国智库与国外智库的关系、课题管理与智库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高端智库之间从竞争到协同创新的关系等等。中国智库应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经得起需求方检验成果,同时还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
孙贤胜(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智库首席专家):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基本形成官办智库、高校智库、民营智库“三驾马车”并立的格局,但仍存在官办智库大而不强、高校智库曲高和寡、民营智库弱而无力的问题。作为融合政府、行业和民众的三通连接器,行业智库兼具官办、高校、民营智库的相对优势,未来在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以及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未来行业智库的发展应该满足“中央”“行业”和“自身”的要求,既要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还要引领行业发展、传播行业信息、储备行业人才、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实现从科研到智库的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行业新型智库。
冯仲平(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目前中国智库建设主要面临两大问题:智库不清楚决策部门需求,决策部门觉得智库提供的成果不管用。因此,让智库的成果符合决策需要、产出高质量成果是智库建设面临的最主要挑战。要应对这一挑战,智库必须为研究者提供好的研究氛围和管理制度。对现有智库管理运作模式进行实事求是评估的同时,还要加强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合作、包容的环境,让研究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另外,提高智库研究的质量要求研究者有强烈的责任心,既要坐得住、肯吃苦、会研究,又要乐于、善于同他人合作。
王莉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建设国家高端智库,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从全球来看,智库正在进行内部整合,数量不断减少,并通过专业化定位提升自身优势,也开始注重新媒体传播;从中国来看,智库发展需要从形式建设转向内容建设,需要有专业的研究指向和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在制度建设层面应该跟普通科研管理有区分。智库发展应该有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制度资本、人才资本和传播资本。
高国力(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
应加强不同类型智库间的优势互补和分工协作。首先,要厘清不同类型智库的定位与功能,并立足自身情况,围绕已有基础与优势,探讨如何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其次,应探索建立激发不同类型智库竞争合作的有效模式。通过人员、调研与交流的合作,实现功能互补,进行适度有序竞争,从而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最后,尽快完善建立差异化的智库评价体系。在确立大的主导性原则、方向后,尽快拿出让大多数智库能够认可的评价体系。既要有共性指标,如人才培养、成果数量、经费资助等;又要有分类建立的差异化指标,如对部委智库强调决策影响力的评价,对高校智库强调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兼顾不同类型智库评价,充分调动各智库积极性,实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发展局面。(曲一琳整理)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