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新改革将重塑中国东北经济韧性
新华网哈尔滨10月13日电 中国政府不久前出台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为身处困境中的东北经济带来福音。深受重化工业下行、国有企业亏损拖累的东北经济,如何通过国企改革激活经济增长点、寻找市场突破口,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重塑经济韧性,正在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9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正式启动,对东北地区意义非比寻常。随着区域经济持续下行,单一经济结构性矛盾和所暴露出的国企体制弊端,令国企改革在东北地区呼声渐高。
作为中国计划经济最早进入、退出最晚的区域,国有经济在东北地区一支独大。统计显示,至2013年底辽宁省拥有中央企业及其所属企业1751户,资产达2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资产总额的47%,这还不包括1642户地方国有企业。黑龙江省拥有各层级央企662户,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元。
在东北三省的版图上,“煤城”“油城”“钢都”“汽车城”和“石化城”随处可见,这些城市头衔曾令老一代产业工人骄傲不已,“一个行业影响一个省份,一户企业拖累一座城市”的说法并不夸张。
长春市国税局一位官员介绍说,去年全市排名前10的纳税大户9户为央企,纳税总额占全市国税收入的65%,雄居首位的一汽大众公司占国税总收入的比重高达47%。在素有“钢都”之誉的鞍山,鞍钢占国税收入的比重也占全市国税收入的30%以上。
黑龙江省工信委副主任陈杰常用“大庆油田一感冒,整个龙江就发烧”的比方,来描述黑龙江省对央企的依赖。去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出现“腰斩式”下跌,加上资源衰减的大庆油田宣布每年削减150万吨产量,这让黑龙江省每年减少的GDP规模高达数百亿。“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经济总量没了,这得多少新增项目才能补回来?”
对国有企业和传统产业的过度依赖,难免让东北经济韧性不足。在财经分析师蔡恩泽看来,中国经济的韧性包含了“工业门类齐全”“物质和技术基础坚实”“结构和功能优化”“效益较高”等元素。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可以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成功实现‘软着陆’,这些都是经济韧性的力量。”蔡恩泽说。
由于东北很大一部分石油、电力、港口、铁矿、煤炭等优势资源被国企掌控,缺乏资源优势的民营企业发展受限,很多只能依靠在国企身上,形成了国有企业与民营经济之间独特的“树藤经济”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姜明辉认为,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企业是“树”,民营中小企业是“藤”,后者依靠在“树”上才能生长。一旦国企的“大树”将倒,缠绕在它身上的“藤”“蔓”首先死掉。
“东北民营经济看似快速成长,但是不独立、做不大,这种依附状态,决定了其支撑作用不强。”姜明辉说。
正因为如此,通过国企改革给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释放成长空间,实现经济的多点支撑和多轮驱动,在东北被寄予厚望。在最新出台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发展混合所有制备受瞩目。
新一轮东北振兴亟需推动垄断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新国企改革方案提出,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同时开展多类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试点,逐步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民主建国会辽宁省委副主委王广林认为,这些垄断壁垒一旦被破除,必将为民营资本开放资源和市场,成为民营企业由“藤”变“树”的前提之一。
辽宁经济学者和军表示,方案鼓励非国有资本投资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经营管理,这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现路径。
事实上,中央已经意识到打破东北国企依赖症的重要性。国务院去年印发的支持东北振兴相关意见中,就着重提出通过创新扶持模式与政策,壮大一批民营企业集团。
国家发改委在今年8月初解读分析东北三省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时明确,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下一步将加快制定深化东北地区国资国企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
专家分析,考虑到东北国企特点,东北国企改革具体实施意见中可能包括构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协同机制,出台政策帮助东北国企解除历史包袱等,这些有助于形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合力。
分析人士表示,东北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此为突破口改变国企独大的所有制结构,实现多种经济体和多元化产业的协调融合发展,才是增强东北经济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的题中应有之意。(采写记者:刘荒、王炳坤、齐海山、辛林霞)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