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回来的生态价值——全省林地清收还林纪实

21.11.2014  13:17

      省林业科学院有这样一份评估报告:全省每公顷森林提供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平均为每年7万元。按此测算,全省今年清收林地还林的10万公顷林地,创造的生态价值将达70亿元;如果被侵占的80万公顷林地全部还林,每年创造的生态价值将达560亿元。

      据统计,全省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面积有80多万公顷,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林地的流失和森林面积的减少,导致森林生态功能降低,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暴发、洪涝灾害频繁,直接威胁到生态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面对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在生态建设上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决定对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开展林地清收还林,以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10月,省政府召开全省林地清收工作会议,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多年来被违法改变用途的林地依法收回,用5年时间将清理收回的林地全部还林还草还湿。

      在永吉县北大湖镇草庙子村,林喜双在还林地里栽起了榛子。

      “今年4月栽的,已经出一茬了,一株能出四五斤的果。这是头一年,明年这70公顷的地、11万株的榛子苗,每株起码卖果80元,收入会很可观。原来这片地种苞米,现在种榛子的收入保守估算也是种苞米的8倍。”学林学专业的林喜双,指着眼前的这片地,言语中充满了希望。

      “农民有意愿种的,我提供种苗和技术,还联系上门收购。”谈到如何保障农民的收入,林喜双说:“采取产业加基地的模式,按今年的行情,能保证每斤18元的收购价格,保证农民的利益。

      “清收还林给俺们农民带来了利益。镇里引进企业,种植榛子、葡萄,增加了收入。”草庙子村三社农民葛艳文这样说。

      省林业厅厅长兰宏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没有生态安全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也无法成为现实。开展林地清收还林工作事关林业发展、生态建设和民生福祉。

      为保障清收还林工作有效开展,省里千方百计筹集还林资金,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专项资金用于造林补贴,育林基金和植被恢复费优先用于还林。

      省林业厅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全省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把改变用途的林地落实到村屯、山头、地块,定点定位,登记造册,签订边界认定协议和清收还林合同。

      吉林市实行“四级书记”抓清林的工作机制,召开了全市清收非法侵占林地还林动员会议,今年还林近4万公顷,扭转了林地保护被动局面;东丰县对各级领导干部实行清收还林离任审计,全县清收还林的力度空前;柳河县制定了林地清收还林问责办法;通化县实现了林地清收三年计划一年完成的目标。

      清收林地还林带来了诸多改变。全省的山川林木、生态环境和许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在柳河县柳河镇复新村,村民倪学森望着自己精心种植的200亩还林山地苗圃,心中充满喜悦。他说:“以前在山坡上种玉米,一年纯收入也就4万元。林业部门指导我用停耕地种绿化苗木,建山地苗圃。现在算算收益吓一跳,真的比原来强百倍。到了后年,云杉苗能卖了,大榛子也结果了,一年最少100万的收入啊,真后悔没早点儿还林!原来种山坡地破坏了环境,造成水土流失,这里一刮风就都是土面子,下雨就冲出沟,沟里全是淤泥。还林这几年,灰土少了,下雨也不出沟了。

      虽然还林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但生态效益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还林后的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种树给当地人民生存环境带来的良好变化。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已查清被非法改变用途林地面积59万公顷,占流失林地总面积的73.4%;已收回林地32万公顷,占全省流失林地面积的39.8%;今年全省完成还林面积10万公顷,占5年计划还林总面积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