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持续打造“可持续”

23.05.2015  23:35

   

     四平四平,四面平平。“四面平平”的四平市,如何在哈长沈经济带中实现崛起?如何让经济增长质量更优,结构更合理?如何让生态环境文明和谐,各类人才不断涌现?四平市决策者们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持续抓“五个强市”建设

    让经济增长可持续

    “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源于特色的发展规划,自有其长久生命力。四平市六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打造“五个强市”(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商贸物流、文化旅游、新兴产业)战略,正是应时应势应运而生。

    其实,在正式、全面确定这个战略之前,四平已“提早行动”,五大领域风生水起,鼓角之声可闻。

    ——装备制造强市,“五个强市”之首。“四平大客”、“联合收割机”、“鼓风机”……曾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打下深深烙印。依托老工业基地的基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历史机遇,四平全力推动装备制造从“制造”走向“智造”。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加,2014年达495亿元;装备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户,占全市总数的23.8%。换热器、专用车、禽类宰杀分割机械、风机、农机、刃模具等主要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四平还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嫁接改造,促其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已有33户国内外500强企业、央企和知名民企落户四平,其中工业嫁接改造项目27个。一汽四平专用车与天津中科“嫁接”后,年产6000辆轻金属桁架厢式半挂车,在中国专用车市场独领风骚。从2009年开始,四平平均每年投入技改资金百亿以上。2014年,四平市实施技改项目287项,完成投资286.2亿元,占工业投资70.8%。工业首次投产新产品141种,新产品产值率达14.3%。

    ——绿色食品强市,“五个强市”之基。目标是把绿色食品工业打造成千亿级大产业。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四平以组织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为核心,扩大标准化产品基地规模,精心培植绿色食品产业。2014年,共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产品359个,基地面积发展到116万亩,7个产品纳入地理标志产品普查范围,44个产品荣获长春农博会金奖。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绿色”大项目、好项目遍地开花:金士百80万吨啤酒生产、天成玉米60万吨玉米加工等一大批精深加工项目已长成产业“巨人”。绿色食品工业集群集聚,创建伊通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梨树、双辽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打造出农副产品加工、鹿产品加工、杂粮杂豆加工等多个产业集群。

     持续补“短板”拉“短腿

    让结构优化可持续

    一产过大、二产不强、三产偏弱。三次产业比例失调,是历史上形成的。为此,四平提出“稳一产、强二产、增三产”的总体思路,有选择性地谋项目、引项目,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并进、融合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走向科学化、合理化。到2014年,四平市的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3.2:47.1:29.7。

    ——紧盯工业调结构。通过烟厂年产30万大箱卷烟易地改造、双辽迎新玻璃一期、红嘴开发区艾斯克禽类自动屠宰生产线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在6年时间里实现了二产的“领衔主演”,百万元纳税企业达到543户,千万元纳税企业达到78户。

    ——紧盯三产调结构。新常态下,服务业正成为消费到 强有力推手。四平要抢占未来制高点。大思路引领大手笔,一批大型服务业项目落户四平。

    投资45亿元建设的万达城市综合体,目前购物中心已封顶,住宅A区整体封闭。“综合体”内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智能写字楼、高端住宅、精装SOHO一应俱全。投资5亿元建设的四平黄金珠宝交易中心,预计2015年底投运后,年可实现营业额15亿元、利税1.2亿元。

    还有金星教育产业园区、东北亚物流港、航宇大型绿色生态园、九洲第五郡商业街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建设在四平风生水起,传统商圈日渐成熟,新兴商圈暂露头角,服务业增加值从2008年的194.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35亿元。

     持续抓生态建设

    让环境改善可持续

    “永续发展的城市,必须注重经济系统小于社会系统、社会系统小于生态系统,而不是倒过来。要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态养育的空间。”这是四平决策者的执政理念,也是行为圭臬。

    ——留住绿水青山。2010年至2012年,四平实施了“城乡面貌三年大改观”目标工程,绿化、美化、净化,多管齐下。 “城在林中”效果显现。2012年,四平又确立了“5年百万株绿树进城”任务,到2015年,实现“5年任务3年完”,实现了西南城郊森林公园、东山公园、两河四岸、紫气大路、东南生态新城等一大批亮点绿化工程。

    全长31公里的南北河,蜿蜒穿过市中心。曾经的粗放式发展,给南北河带来毁灭性灾难,成为脏水河、臭水沟。为使南北河恢复“清明”,四平市投资320万元,新建了一条从二龙湖至北河管线,引二龙湖水入北河;更换北河蓄水坝袋,修建两座临时水坝调整水位。“一溪清水绕英城,成为四平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造绿”形成制度化。民营林业生态绿化力量逐渐壮大,个体绿化企业和基地达到20余家。四平每年年初都制定年度造林绿化工 作实施方案,签订年度造林绿化责任书,成立绿化工作技术指导组、督导组和专家组。

    由此,四平构筑起完整的生态支撑体系,“”(城市河流、湖泊、池塘的净化)、“”(园林植被、林业、道路的绿化与美化)、“”(地表植被)、“脉络”(生态廊道、交通动脉)同城共济。

    ——循环经济是四平打造“可持续”的又一大手笔。位于铁西区的四平循环经济示范区,是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也是国家六部委批准的“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这里的循环项目,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

    吉林久盛公司原本就是一个采石场,采石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石料和残渣粉末。董事长李仲海对此十分忧虑,半是愧疚半是担忧:“如此采石,破坏环境,不可持续呀!”能不能把建筑垃圾转化成可用物?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仲海得知,韩国已经把固体废料加工成了各种型材,应用于公路、市政、房建、水利护坡和堤坝建设中。他立马带着几个技术人员赶赴韩国“取经”,开始了“废料”变宝行动。如今,久盛采石场变身为久盛建材公司,一年生产出生态混凝土砌块25万立方米,广泛应用于挡墙、护坡和步行道。目前,四平全市使用的砌块,90%以上来自该公司。

     持续抓人才队伍建设

    让创新创造可持续

    由人口红利转为人才红利,是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四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委常委包保十项人才重点工程;“院士专家四平行”成为响亮品牌;入围“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与智联招聘人才猎头机构合作,市场化引才聚智。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连续5年开展“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先后有几十位院士、专家走进四平,为专用车、换热器、生物制药等产业把脉定向,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注砝码,建了两个院士工作站,还有两位院士、14位专家与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巨元公司与陶文铨院士团队签约合作,攻关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精细化工与长春工大王承学教授签署协议,攻关废水回收应用技术……

    ——向“大亨”靠拢,借才聚财。四平红嘴水泥厂“三高”病症明显,“攀结”中国建材北方水泥有限公司后,在专家指导下上马新型窑尾大步袋设备,收尘率提高60%,厂区不再“蓬头垢面”;引进循环经济新技术,用废弃物做部分原料生产水泥,一年增加效益2000余万元。

    目前,四平市装备制造业基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7项,并以每年8%以上的速度发展,形成了BR板式换热器、BB24高温风机、95QT系列肉鸡加工自动生产线、雄风牌专用车、SE514收割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

    四平的“可持续”还有很多:近6年来,四平持续实施工资倍增计划,持续实施“三区一建”工程,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持续实施“社区行动计划”和农村“十星级户”评选活动,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持续以4·18为节点组织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经济规模和效益同步增长;持续坚持改革,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工业经济厚积薄发,财税实力连年递增……(记者 崔维利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