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以“新”抗“老” 工业经济浴火重生
记者 张育新 崔维利 王纪佳
四平是典型的老工业基地。
一个老字,凝结了多少时代的辉煌、历史的沧桑——中国第一台行走式联合收割机、第一台专用车、第一块电路板、第一台鼓风机……均产自四平;
一个老字,又蕴含了几多遗憾、几多惆怅——最困难时期,全市工业经济“面目全非”,连续10年亏损,81户企业只有3户盈利。
有着英雄城光荣传统的四平人,没有屈服于落后,而是以“新”来“对抗”“老”,革新、创新、更新、履新,一路砥砺奋进,老树蓬勃发出新枝--
2008年至今,四平工业经济再次成为财税增长的主支撑: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实现连年递增;二产比重由2008年的34.4上升为2014年的47.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2008年的41.7%,上升到2014年的49.2。%。今年上半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98.7亿元,同比增长12.1%,增速居全省第二位,由此推动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领跑全省……
“新生三宝”:嫁接改造合作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老企业欲突出重围,离不开“新生三宝”:嫁接、改造、合作。原因很简单,它们能带来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和雄厚资金。
在四平市奋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一台台自卸车、半挂车、箱式运输车、垃圾清运车、房车、清淤车、冷藏车刚刚离开流水线,就被客户买走。2013年2月,奋进与世界500强企业中航集团的成功“联姻”,让这个老企业焕发了生机。公司副总经理许如冰告诉记者:“新团队带来了新的管理模式和新技术,我们合作当年,一个季度的订单就同比增加了50%!”
帮助企业推倒“围墙”借梯上楼,四平将目光瞄准知名企业,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所有制的嫁接重组,再造一批行业“旗舰”。目前,已有37家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入驻。
吉林省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曾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大型谷物联合收割机,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却一度频临破产。转机出现在“整体收购”后,四平市海银集团向“东风机械”投入大量技改资金,又引进高端技术,成功研制出东风4YZ-6型自走式联合玉米收获机,弥补了国产机的空白。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达400台,销售收入2.5亿元。作为公司的老员工张建华感触颇深:“改制后让我们重新振兴,自豪感又回来了。”
近年来,四平对“老大难”企业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每年都投入100多亿专项资金,每年都有200多项重点技改项目到位。技改像强大的引擎,推动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品牌之路,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源头活水:企业自主创新
“无论经济冷热,能创新的企业就有饭吃”。 吉林省艾斯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桂珍深谙此道,“创新能力就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生产线,让记者领教了什么是“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以5000元资金“启动”,如今已拥有上亿元固定资产,成功的秘诀就是自主创新。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7%-8%用于新产品研发,走出了一条由单纯技术引进、消化向自主创新升级之路。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掏脏系统等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专利24项,产品出口到亚非欧10个国家和地区。
自我加压、自主创新、自寻出路,让很多四平工业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作为四平换热器行业领跑者的巨元公司,起初仅有10余名技术人员,捉襟见肘。董事长赵国宏果断成立了传热技术研究所,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开发了大型闭式循环水冷却器、可拆式宽流道板式换热器等多项新产品,成功应用于大亚湾核电站,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巨元公司已累计获得50余项国家专利、6项新技术产品,自主研发的核电主泵油冷器,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业集群:打造新增长极
创新,不仅让企业有竞争力,也让区域出增长极。经过“重新洗牌”的四平工业经济,以“产业集群”找准新常态下新坐标,打造新的增长极。
产业集群收拢五指成拳。四平通过打造换热设备、专用汽车、机械装备、汽车零部件、食品、精细化工6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和烟、酒、食、糖、机、油、汽、车8大微群,走出一条“大群涵养微群、微群支撑大群”的集群发展之路,从而推动产业间融合发展,提升地产品配套率,形成特色产业体系。
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的专业研发团队,先后开发出3种世界领先的专用换热器板型,有些产品在全球是首次应用;吉春制药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8项……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从2008年的不到9%,提高到目前的15%。2009年至2014年,企业首次投产的新产品达834种,新产品产值达938.7亿元。目前,新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6个。产业集群发展还使国家热交换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四平,填补了我国质检系统在换热器检验检测领域的空白。
产业集群在新兴产业也大显身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等资源成为“无烟能源”;健康医药产业枝繁叶茂,全市现有14个国家级保护品种、18个独家产品、3个中草药种植基地、15大剂型496个品种; 电商产业园区粗具规模,涉农电商势头强劲,各类企业的“触网率”不断攀升,全市有各类电商企业140多家、网店5000多家,参与B2B电子商务交易企业逾千家。
凭风借力:政府多元服务
四平工业经济浴火重生,政府“有形手”功不可没。
政策撬动发展杠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新形势,四平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关于工业保增长、促转型的若干意见》(20条),以及《四平市工业保增长、促转型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每年还拿出5000万元资金,引导、支持企业保增长、促转型,推动了工业经济逆势上行。
人才汇聚发展能量。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四平市政府出钱“打广告”,在主流媒体上刊登整版的人才招聘信息,帮助企业招揽人才;连续多次举办“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为专用车、换热器、生物制药等产业把脉定向,并建立了3个院士工作站;与智联招聘人才猎头机构合作,采取市场化方式,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举办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会,7个高校院所与四平22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
环境营造发展氛围。利用13个国家级平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第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城市等),11个特色产业园区(换热器、专用车、食品园区等),和红嘴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国家级开发区,为企业提供更宽广的舞台。同时,以强化软环境来改善服务,在政务大厅实施一站式审批制度,实行审批时限制,开辟绿色通道,实施项目服务代办制,营造出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公正文明的法制环境。
老树蓬勃发新枝,新枝反哺蓄芳华。四平的工业经济发展历程给人以启示:
理念永远是前行的尖兵,创新永远是制胜的法宝,人才永远是企业的引擎,科技永远是竞争的核心,资本永远青睐软环境,“无形的手”永远需要“有形的手”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