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不拘一格降人才
郝双,一个“土专家”,作为中国农民唯一代表,参与国家援外项目,让对方粮田产量翻番;
王吉伟,一位爱琢磨事儿的高级技师,研制出轻型高温炉烟管道伸缩节,每年节约维修费用百万元;
艾斯克,一家合资企业,自主研发的禽类自动掏膛生产线项目填补国内空白……
一件件似乎毫无关联的“个案”,其实都与一个“新概念”密切相连,这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平以其培养、使用、吸引人才的创新创意,“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渐入“收取人才红利”佳境。
常委包保“人才工程”
创新是新常态下推动发展的巨大引擎,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中坚。开启创新之源,实现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秉承这一理念,四平积极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委常委包保十项人才重点工程。四平制定出台《市委常委包保十项人才重点工程的实施意见》,10名市委常委分别包保科技领军人才支撑计划、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等10项人才重点工程。
按照《实施意见》,市委书记刘喜杰包保市科技局牵头的“四平市科技领军人才支撑计划”。刘喜杰对市科技局提出明确工作意见,对人才工程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严格把关、指导,每季度听取一次牵头部门工作汇报,并协调解决人才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参加人才工程关键环节的重要活动。按照书记抓典型、抓载体的指导思想,四平市科技局采取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根据产业布局,吸引领军人才。二是依据产业特色,建立6个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培育基地。三是建立和完善了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平台、专家信息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载体。四是建立了吉林省换热器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吉林省鹿企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不到3年时间,四平柔性引进科技领军型人才团队10个,引进科技领军人才31名,培养和带动本土科技领军人才团队16个、科技领军人才75名。
作为青年人才开发计划的包保领导,四平市长王振才积极协调金融、农委等部门为青年人才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市农联社、市农业银行和吉林银行对全市青年技能人才创业提供低息贷款,共发放青年创业贷款4175万元,带动就业3300人。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业大赛中,19个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开发科技项目18个,获得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22个。
如今,10项人才重点工程扎实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各类培训67项,培训1.35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完成的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均超额完成计划。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
如何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除了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四平还拓展思维,不求所有但为所用,连续5年开展“院士专家四平行”活动。先后有几十位院士、专家走进四平,为专用车、换热器、生物制药等产业把脉定向,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加注砝码,还有两个院士、14位专家与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产学研纵深合作结硕果。2013年“院士专家四平行”,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张玉奎与吉春制药对接,并成立了吉春制药鹿业产业开发院士工作站,加大了对鹿胎素和鹿茸干细胞等高端领域的研究。借助院士带领的团队,吉春制药实施产学研对接,全面提高了梅花鹿产品的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产业链条。
巨元公司与陶文铨院士团队签署了合作协议,合作进行工业余热利用技术攻关;精细化工与长春工大王承学教授签署合作协议,攻关头孢呋辛酸产品合成过程产生的废水中DMA回收应用技术。一个个新项目的开发研究,一次次产学研的深度合作,推动四平从制造向“智造”华美转身。
根据企业需求,四平还举办了吉林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会,吉林大学、中国农科院长春特产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7个高校院所,与四平22家企业的32个项目和科研机构签署了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协议。
今年2月10日,四平入围“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市”,成为首批全国10个示范市之一。3月25日至27日,中国科协组织系统内8个学会的20位专家教授,到四平举行“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洽谈对接,为地方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四个中心”聚才智
成立“四个中心”(市国际商务中心、政府投资项目服务中心、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实行新体制新机制。拿出50个编制,面向全国引进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的人才,给事业编制,给副科、正科职级待遇,入驻高层次人才公寓。中心坚持动态调整,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配置。到“四个中心”工作3年左右,按其特长、能力、专业技能实行分流。这样,周期性定岗分流,循环往复,“四个中心”成为引才的“蓄水池”和“孵化器”。
市政府与智联招聘签署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利用平台聚才引智。经过智联招聘电话面试、人才办审核筛选,引进22名高层次人才,全部投入到玉米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数据库建设等领域中,极大缓解了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
组建公共技术博士服务团。设置换热器、专用车、农机、电子信息、新能源、医药化工、玉米深加工等产业组别,柔性引进20名博士,与企业深度开展项目合作。 (康宁 记者崔维利 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