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12.02.2015  15:55

  2月11日下午,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和东方华夏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的“民族梦·中国梦——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发布盛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两名90后学生的作品(上图)从1.7万余份投稿中脱颖而出。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给家家户户带去无数美好的回忆。“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价值追求多元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以前过春节的方式已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组委会名誉主席许嘉璐说,“在不少人心里,春节已不那么重要。

  “多年前我曾和一个外交官朋友闲聊。他告诉我说,国外的春节很是热闹,海外华侨们都自发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唯一的缺憾就是活动规模都比较小,也没有什么统一性和代表性。”活动组委会执行秘书长刘祥法告诉记者,“我当时就想,中国作为春节的原创国,理应承担起传承春节文化的重任。通过为春节设计一个有代表性的标志,召唤人们对传统春节文化重新感悟、重新认知,进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本次活动的初衷。

  在发布会致辞中,许嘉璐动情地说,“虽然节庆只是中华文化的一角,但从这里出发,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和层面。这一活动要唤醒的不仅仅是大家对春节的情怀,更要唤醒隐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记忆。这是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需要。

  张明是位旅居芬兰多年的华侨。自2012年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国务院参事何兴亮先生提出“春节应设典型节日标志物”以后,张明便开始自发为春节设计标志。就连“中华‘春节符号’征集活动”的主办方也没有想到,收到的第一份作品,竟来自这位年过六旬的华侨老人。

  热情的投稿者还有很多。据活动主办方统计,自2014年1月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正式启动至今,共接到来自全球各地的17356幅作品……

  “传统文化的弘扬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让文化的力量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刘祥法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活动中来,活动委员会在全国各地走进社区、老年公寓、幼儿园、小学和高校。“春节符号征集的过程,就是弘扬中华春节文化的过程。”中华“春节符号”全球征集活动专家委员会副主席李汉秋评价说。

  活动现场正式发布的“春节符号”,由两名90后大学生李冬雪、宋姗联合创作。该作品将汉字“”与“”依托中国结编织在一起;并融合传统天文历法的元素,以三个圆点代表大年初一(正月朔日)时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

  本次活动评委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姜涛解释说:“从内涵上来说,作为春节符号,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到天文与人文的结合。一直以来人们过多地关注民俗方面的东西,却常常忽略了春节文化同时也是年节文化。从历法的角度,春节本身就是中国独特的阴阳合历的产物,充分体现了太阳、月亮、地球三者的和谐互动关系。”记者  申茜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