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需直面“中国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哲学发源于困惑、疑惑与问题。一部哲学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面对时代问题、分析时代问题、解决时代问题的历史。哲学上讲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都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入手。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需直面“中国问题”。
哲学研究应增强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面向时代问题的。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就是面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且是以哲学方式面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度的现实关切,而现实关切本质上就是对时代问题的关切。我们应基于这一思路来坚持和发展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研究取得喜人成就,但也存在值得关注和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研究没有真正直面并破解“中国问题”,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一个时期以来,哲学研究中既有“口号”哲学,也有“文本”哲学;既有“抽象”哲学,也有“概念”哲学。这些哲学和哲学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存在一些共同缺陷,就是不怎么接“中国地气”,较少关注“中国问题”;多见“学术”,少见“思想”;多见“理论文章”,少见“现实社会”;多见“学院派”,少见“实践派”;等等。例如,一些研究人学的学者,较少研究现实社会中活生生的、感性的人,注重的多是些抽象的人学概念或范畴;一些研究实践唯物主义的学者,用很多精力研究实践唯物主义的范畴、理论,却较少关注和研究真正的社会实践。这样的哲学研究远离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生活世界,现实的人和现实生活世界也会远离这样的哲学研究。结果,我们的一些哲学研究变成了自言自语、自卖自夸,这样的教训值得总结。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总结以往哲学研究的经验教训、让哲学研究焕发生命力的一种出路。只有这样,哲学研究才具有实质意义,才能产生真正的实际影响并显示其价值,才具有真实的生命力,也才能被社会所认同。
如何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应把“中国问题”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哲学研究的对象既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思想,还可以是哲学思潮等,但研究问题更重要。这种问题既包括“全球问题”,也包括“中国问题”。把“中国问题”作为哲学研究对象,应是中国当代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哲学研究中的文本研究,注重概念(范畴)、理论、版本、文献、思想史等的考证、勘正和梳理;哲学思潮研究,注重研究哲学思潮产生的背景、分析解决的问题、采取的研究方法、提出的思想或理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或启示意义等;哲学史研究,注重研究哲学产生、发展的历程、发展线索、发展规律等。纯粹的理论探讨必不可少,文本解读和哲学史梳理也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至关重要。这种问题意识,体现为对缠绕国人、必须经常面对、常常令人疑惑、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及其深层原因的反思、追问和求解。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应把“中国问题”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题和核心,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最高目的和评价标准。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既要善于运用哲学理论、思维和方法来分析哲学层面的重大问题,又要在分析解决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哲学。我们要从哲学上来把握问题,从问题上来理解哲学。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研究的主题和出发点是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研究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针对问题而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或范畴,是围绕所分析解决的问题而提炼、形成的;通过研究提出的理论、思想,主要是在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形成和建构起来的;论证的逻辑,主要服务于分析和解决问题;为论证所使用的思想资源和文献资源,都服务于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研究的成效和推进理论创新的程度,取决于对问题的解决程度。
真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哲学理论工作者,真正在哲学发展上具有忧患意识的哲学理论工作者,都应深刻意识到,用哲学方式破解问题,才是哲学的真正本质,是哲学存在的本来意义,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增强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秉持理论自觉,积极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韩庆祥,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哲学部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