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互助故事和电影里一样 长春版向阳大院邻居昨日再聚首
因为拆迁,在一起多年的邻居在2000年各奔东西昨日再相聚,整个大院58户来了40余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8岁
老邻居再相聚,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新文化记者 唐奇 摄
老邻居们十多年后又聚到了一起,他们说“关上门是一家人” 本组图片 新文化记者 唐奇 摄
老邻居谈起往事落泪
“还认得我不?哎呀,你可没变样。”昨天中午12点多,长春市南关区松竹梅胡同“向阳大院”十多年不见的老邻居们重聚一堂。因为拆迁,原来的大院早已变了模样,但旧情难忘。
昨天上午10点多,曾经在大院居住的老邻居马瑞英、党凤华早早就来到了聚餐的饭店,她们二人也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其他的老邻居们也从长春的各个地方纷至沓来。整个大院58户来了40余人,年龄最大的已经88岁。另外,昨天有位身患重病的老邻居奇文毅知道聚会的消息后也坚持带病赶来了,邻居们都希望他能早日康复。
一别经年
多年老邻一线牵
今年年初,曾居住在松竹梅胡同“向阳大院”10委181组、182组的老一辈、老邻居们,通过后代年轻人手中的电话和网络,逐渐联系上了,用党凤华的话说就是:“就差一声在群里的召唤了,我们聚一次吧。”
听说要聚会,55岁的老邻居欧先生兴奋不已,“我都不知道是怎么联系上的,听说是微信,我现在也不会使,通讯太发达了。就是我儿子和我说,曾经居住在大院里的人要聚会了,我一听高兴坏了。因为这里的人都让我感到亲切,我自出生就在这里居住,要不是拆迁,我真舍不得离开这里。”
另一位邻居也很兴奋,“现在都说,楼房高了,距离远了,打搬出向阳大院,我就有这种切身感受,再也找不到那种童年的感觉了,要是能回到原来的样子就好喽,可是我一直牵挂着这些老邻居。”
还有一位邻居说:“感情这么深厚的邻居难找了,当时,我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少长咸集
相聚泪眼话别离
昨日中午12点多,在相约的饭店,每每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邻居,屋内就会发出欢呼声,他们或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或泪流满面,或亲切地问候。如今已经74岁的晏婶,在1968年到1970年间,是向阳大院这里的委主任,在这次聚会中,所有的老邻居她都认识,大伙见到她还是亲切地叫她“晏婶”,她激动得落了泪,“你们都挺好的,就是变老喽。”在宴会开始之前,晏婶戴上了眼镜,拿出准备好的致辞稿,“58户,10委181、182组,我们关上门就是一家人,今天来到这里的老姐妹们,能相约在一起,我很激动,时间过得太快了,可我们没有忘了老邻居们的团结友爱,邻里和睦,愿我们来年还相聚……”
在饭店,一共摆了三桌,分别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还有就是像晏婶这样的老一辈人。老一辈最年长的已经88岁。
宴会开始,晚辈们向在座的老人们鞠躬行礼,“现在健在的这些老人就是我们的老爸老妈,以后要常常探望。”马瑞英说。
邻里和谐
电影帮定大院名
向阳大院并不止这一个名字,解放后,曾经叫过“旅馆大院”,还有老邻居称这里为“黄楼大院”,不过,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部电影《向阳院的故事》,使这个大院定下了最终的名字,“我们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敌特故事,但我们这里的邻里和谐、互相帮助和电影里是一样的。”马瑞英说。
晏婶说,向阳大院获得过政府的很多奖励,是全区的卫生模范,虽然都是平房,但家家户户都爱干净。“我们这个大院真的是关上门就是一家人。”对于邻里之间的感情,老邻居们都这么说。
感情犹深
各奔东西情不断
很多邻居回忆,向阳大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像老北京的四合院,不过,院子可是四合院的好几倍大,想进院要经过一个大门洞,这里的孩子小时候就是同学。马瑞英说,大院实在是太热闹了。院里有一辆卡车,还有一个乒乓球台。到了傍晚,孩子们会爬到卡车上给邻居表演节目。直到2000年,大院被拆迁,老邻居们各奔东西。虽然人分开了,但断不了的是邻里的感情和共同的记忆。聚会结束,是否会再相聚?兴奋的老邻居们说,那是必须的。
大院故事
向阳大院邻里间为什么相处得像一家人似的?也许这几个小故事能让人理解。
水龙头
大院里只有一个水龙头,也只有一个公厕。每天早上,都是排队打水,年轻的给年老的拎水,谁也不争不抢。“因为水龙头在外边,有时会常流水,到了冬天就会冻住,水滴在石板上结成好大的冰坨,所以为了保护水流,还要用火烤。”晏婶说,大家谁也没有怨言。
工资
大院的人有跑步的习惯,天天早上跑。如果到了开学的时间,爸爸妈妈们就会坐在一起,没开支的,向开了工资的家长借三块钱学费,因为有的家长开支时间晚,有的家长月初就会开工资。
电视机
“现在都是自扫门前雪,甚至有时都不扫,那时候,我们院从来没有积雪。”一位邻居说,政府为表彰向阳大院居民的团结友爱,在卫生方面还进行过奖励,是一台12英寸的电视机。到了晚上,电视机一开,大院就更欢乐了。
新文化记者 唐奇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