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冰:阅读即饮食
阅读即饮食。
不知道是谁最先说出的这句话。即使不是名人,也实在是一句名言,而且是深刻的至理名言。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渴望的最迫切的最必需的就是成长——身体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毫无疑问,身体的成长靠饮食,只要吃得营养,饮得科学,天长日久自然就会长高长壮长成。相比之下,精神的成长就比较复杂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有很多渠道。比如父母的言传身教,但那个时段是有限的,主要是童年少年而已。比如学校的教育和训导,这个时段也是有限的,主要是当学生的十几年。再比如走上社会之后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但这个时间和空间同样是有限的,因为人没有分身术,不可避免地受着自身的局限。那么,除此以外,有没有更普遍更易行更有效的促进一个人精神成长发育的渠道呢?
有。那就是阅读,坚持不懈地阅读——读书,以及读报,读刊,读图,读网,读一切值得一读的文化产品。为行文方便,让我们以书一统代之。
阅读有益于人生的道理,似乎无须多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优秀的书籍是哺育优秀人才的乳汁”。类似的名言警句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耳熟能详是一回事,身体力行又是一回事。有一名印度的工程师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他在列举了许多国人不爱阅读的社会现象之后感叹,“或许不应该过分苛责,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文中披露,中国人年均读书只有0.7本。而韩国人均7本,日本人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他写的是他自己在中国所见所闻,也许不甚全面,所列相关数据也不知确切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我们不掩耳盗铃,讳疾忌医,就不得不承认,如今,我们社会上的书香越来越淡,热爱读书,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的确是一个让人痛心的现实。
书是什么?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什么?阅读就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从野蛮到文明,从愚昧到科学,从落后到进步,从庸俗到崇高,不正是世界性的阅读造成了人类的进步?历数那些闻名世界的政治伟人、文化大师、科学精英、实业巨子以及各行各业有卓越建树的人,哪个不是在文化的宝库中如饥似渴地汲取?这样一个事实足以让我们深思深省:世界上最热爱读书的两个国家是以色列和匈牙利。而至今为止,以色列有8人、匈牙利有14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两个“诺贝尔奖大国”!
据中国青年报资料: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
笔者深信,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和他的阅读史是紧密相连的。阅读让人博识,阅读让人明理,阅读让人增智,阅读让人医愚,阅读让人脱俗。换个角度说,一个从来不肯阅读的人,精神上是有残缺的人;一个不爱阅读的家庭,精神上是有残缺的家庭;一个不崇尚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多大希望的民族;一个没有浓浓书香的国度,肯定是现代文明程度很差的国度。
比尔盖茨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是脖子以上的差别。”所谓脖子以上的差别,就是头脑的差别。爹妈给的头脑只是个基础。而阅读,则是对头脑的终身的饲喂、滋养和开发。阅读,是跨越国度的导师;阅读,是跨越时空的挚友;阅读,是跨越行业的助手。这些都是终身的,如果你能终身阅读的话。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阅读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95年,又把每年的4月23日正式确定为“世界读书日”,发布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阅读的意义和必要还需要多说吗?
为了我们的人生更加光彩,为了我们的民族更加优秀,为了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我们是不是应该经常地问一问自己——最近,我阅读了吗?(编辑/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