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习近平讲述中阿故事
这三年,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主席是最勤奋的中国故事演讲者,也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演讲者,他每到一处都会掀起中国故事热。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埃及和伊朗三个阿拉伯国家,他所讲述的中阿故事也同时在世界兴起,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倾听。
图为:2016年1月20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比丁宫会见埃及总统塞西。
故事一:丝路起源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沙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上,往来于双方的驼队络绎不绝。”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和埃及同为文明古国,两国人民友好交往追溯久远。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亚历山大,古丝绸之路成为联系双方的重要纽带。”
故事背景: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经过波斯传到阿拉伯国家、希腊和罗马。汉武帝时,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进行联络和考察。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大月氏(现新疆伊梨地区大月氏王国)。公元前119年又出使乌孙(伊梨地区乌孙王国)。他的助手被派往大夏(现阿富汗北部巴克塔利亚王国)和安息(现伊朗)。这是中国使者第一次访问中东地区。为开创中国通往西亚和地中海沿岸阿拉伯国家道路做出了贡献。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起源,它是中国人民同中亚地区人民以及阿拉伯各国友谊的见证,它对推动中国,阿拉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张骞也成为第一位了解阿拉伯事务的中国人。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又频繁地派出使节出使节西亚、阿拉伯和北非,据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汉使到了犁轩,也就是今天的埃及亚利山大港。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也来到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国家,而阿拉伯商人也来到中国,他们带来大量的动、植物产品。公元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时到了西海(阿拉伯湾),甘英是第一位亲眼看到阿拉伯湾的中国人。
故事二:大食国遣使来华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唐代时期,大食国遣使来华。”
故事背景:在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交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两国经济发达,中国唐朝的文化和阿拉伯文化是当时人类文化的高峰,因此交流的内容就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就陆路来说,由于两国边界相连,路途更为方便和安全,来往人员大增,丝绸之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到唐都长安和中国北方来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族人民,大都循此道而至。海上交通发展更快,特别是在公元750年阿巴斯王朝建立以后。在阿巴斯王朝兴盛时期,在其首都的底格里斯河上,经常可以看到巨型的中国船只。在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期,中阿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公元651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自此之后,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交往颇为频繁,从唐永徽二年至贞元十四年(651-798年)的147年间,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者达37次之多。其间,10万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来中国做生意,有的在长安(今西安,当时唐朝首都),有的住在洛阳。他们在中国经商几十年,有的在中国安家落户。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以及瓷器和茶叶等也于公元8世纪及其后陆续传到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入西班牙和欧洲地区。大唐以及当时的阿拉伯帝国都秉持开放的国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三:郑和下西洋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明代穆斯林航海家郑和远航吉达、麦加、麦地那等地,盛赞所到之处‘民风和美’,‘诚为极乐世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故事背景:明朝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交往也很频繁。明初十分重视海上往来,派航海家郑和从公元1405年至1433年历时28年先后7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庞大,由100多艘船只、28000多船员组成。郑和也是明朝政府的使者,在长达30年的航海生涯中,郑和先后访问南亚、东南亚、西亚、东非地区30多个国家,其中包括佐法尔、阿曼、亚丁、麦加和阿拉伯半岛其他地区。郑和和他的助手曾去麦加朝觐。在佐法尔,郑和3次访问了都城米尔巴特,并从事商务和外交活动。在公元4世纪至15世纪,米尔巴特是佐法尔王国首府,也是重要商港,市场繁荣,商贾云集。郑和船队抵达时,市民在码头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在第三次下西洋时(公元1431年)和第七次下西洋时,郑和向佐法尔国王递交国书,并向国王赠送丝绸、瓷器等礼品。佐法尔国王派大臣迎接郑和并传谕国人拿出香乳等交换中国丝绸、瓷器和茶叶。郑和的船队返回中国时,佐法尔国王派使臣并邀请其他一些国家使臣一起随郑和船队访问中国。他们带着乳香和名贵香料赠送中国皇帝。到中国后,宣德皇帝亲自接见他们。有的使臣在中国住了三年之久。他们回国时,英宗皇帝请他们给佐法尔国王带去礼物和问候,这就是两国政府正式交往的开始。佐法尔国王于公元1421年派佐法尔和其他国家另两名使者来中国访问,明成祖派郑和回访。郑和带着国书和各种礼品给佐法尔国王。佐法尔国王又派使者回访。佐法尔使者于1422年到达北京。1425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其间又一次访问佐法尔。佐法尔国王派使者随郑和船队回访。使者于1433年抵达北京。在中国居住一直到1436年回国。郑和与他的助手,阿语翻译马欢和费信是最早从佐法尔徒步去麦加朝觐的中国穆斯林。
图为:当地时间2016年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阿拉伯国
王萨勒曼举行会谈。
故事四:中沙建交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1990年中沙建交,开启了两国关系新篇章。特别是2008年建立战略性友好关系以来,中沙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故事背景:1990年7月21日,沙特同中国建交。虽然沙特是阿拉伯国家中最晚与中国建交的一个,但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沙特就曾多次尝试突破种种障碍,努力与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建交,但因多种原因,一直拖到1990年。建交之后,中沙关系发展迅速。沙特连续多年是中国在全球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和在西亚非洲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中国首次成为沙特第一大贸易伙伴。2014年,中沙双边贸易额比建交时增长230多倍,达到691亿美元。中沙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劳务、农业等领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公司在圣城麦加铺设的轻轨项目,为来自全球的穆斯林朝觐者提供了便捷服务。中国公司开发朝觐通信保障方案,连续多年确保了朝觐期间通信畅通。中沙两国科研机构成功绘制了椰枣基因组图谱,对椰枣产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产生重要影响。中沙人文交流也日益密切。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精心打造的“丝路宝船”是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参观的游人至今仍然络绎不绝。2013年,中国作为主宾国参加沙特杰纳第利亚遗产文化节,向沙特民众近距离展示既有传统文化传承又具现代发展创新的活力中国。
故事五:麦加轻轨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公司在圣城麦加铺设的轻轨项目为来自全球的穆斯林朝觐者提供了便捷服务。”
故事背景:麦加轻轨铁路是2008年6月中沙两国签署《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协定》之后的首个合作项目,位于伊斯兰教第一圣城--麦加,全长18.25公里,共设9座车站,往返于3个朝觐地区。沙特政府建设轻轨的初衷是为缓解每年全球数百万穆斯林到麦加朝觐时造成的道路拥堵,为各国朝觐者提供舒适便捷的交通服务。这是中国企业在中东地区建成的第一条轻轨铁路,也是沙特的第一条轻轨铁路。2009年2月10日中沙两国签订合同,2010年9月23日全线铺通,2010年11月14日开通运营。也是中国企业在海外第一次采用EPC+O&M总承包模式(即设计、采购、施工加运营、维护)建设的铁路项目。中国铁建负责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系统(包括车辆)安装调试,以及从2010年11月13日起的三年运营和维护。
故事六:朝觐通信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公司开发朝觐通信保障方案,连续多年确保了朝觐期间通信畅通。”
故事背景: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为期5天的神圣祈祷活动是全球穆斯林的重大节日,数百万人的涌入,对于当地网络服务提供商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沙特电信为此不断尝试多种方案,已连续更换了多家著名的设备供应商。2007年,来自中国的华为公司进入了沙特电信的视野。
2007年12月6日,华为公司已成为沙特麦加朝觐通讯服务最大的合作供应商。作为沙特电信部门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华为公司2007年在交换机设备供应、基站建设和网络服务等各方面击败其他国际竞争对手,占据了朝觐通讯服务领域最大的市场份额。与华为合作后,连续三年麦加朝圣带来的话务尖峰的严格考验中,华为的表现令沙特政府深深折服。华为公司在当地的合作伙伴表示,中国华为公司在沙特市场的发展速度很快,潜力巨大。
据了解,华为公司1999年开始进入沙特市场,目前与沙特电信领域最大的两家运营商沙特电信(STC)和沙特移动(MOBILY)公司开展3G网络建设、宽带接入研发等多项合作。
图为:2016年1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利雅得会见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
长伊亚德。
故事七:椰枣基因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沙两国科研机构成功绘制了椰枣基因组图谱,对椰枣产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产生重要影响。”
故事背景:中国和沙特科学家2013年12月8日宣布,经过6年研究,他们已成功绘制了中东和北非地区主要农作物椰枣的基因组图谱。
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城主席穆罕默德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椰枣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将会对椰枣产量、品种改良和病虫害防治等产生重大影响。2008年,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城投资2000万美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合作,开始进行椰枣基因组研究计划。椰枣树在中东北非地区广泛种植,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其果实椰枣因其营养丰富、口味香甜而受到大众喜欢。据悉,全世界有2000多个椰枣品种,其中沙特就有450种之多。沙特椰枣产量相当于全球总产量的14%。2010年,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城和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功绘制出阿拉伯骆驼的基因图谱,这是世界上首次完成阿拉伯骆驼的基因破译。
故事八:丝路宝船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沙人文交流日益密切。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精心打造的‘丝路宝船’是最具人气的场馆之一,参观的游人至今仍然络绎不绝。”
故事背景:上海世博会期间,沙特阿拉伯馆总投资超十亿元人民币,成为上海世博会耗资最大的国家馆,也是唯一由中国设计单位独立设计的外国自建馆。
掩映在枣椰树树荫下的沙特馆,外形犹如一艘宝船,整个馆体悬空,漂浮在地表之上,其顶部和底部建造绿洲花园,底部将由沙特植物和中国植物组成。内外参观线路围绕中庭环形布置,进出人流有序分离,立体融入式的展观方式如梦如幻。场馆上去的路口不是一个正常的门,而是一个梯子,游人逐步往上走,在游人往上走的参观过程中,展示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间绵延数千年丝绸之路。
展馆主要分为两个展区,一是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综合展区,将全面展示沙特阿拉伯极富伊斯兰文明特色的社会文化、习俗传统等,另一个就是特别值得关注的麦加“米纳帐篷城”展区。这些帐篷能够根据日光强弱自动开合,沙特人叫它聪明帐篷、智慧帐篷。帐篷内供水、空调、通讯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而且帐篷的材料防火、防风、防腐蚀,堪称人类居住史上的一个奇迹。在上海世博会上,参观者可以通过展板、模型了解“米纳帐篷城”的概况,甚至还能钻进空运自麦加的帐篷真品内进行零距离接触。通过展馆你会发现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故事九:援助汶川
习近平在沙特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人说,患难见真情。沙特有句俗语‘向急于求助的人伸出援手是最大的善行’,2008年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沙特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6000多万美元的现金和物资援助,这是中国政府收到的最大一笔海外单项援助。沙特政府和人民的援助是中沙友谊的生动体现。中国人民深受感动,将永远铭记于心。”
故事背景:沙特前任国王阿卜杜拉(现任国王萨勒曼·本的哥哥)与中国渊源颇深。他生前曾两度访华。1998年,当时为沙特王储的阿卜杜拉曾经访问过中国。2006年1月,即位后的阿卜杜拉国王再次访华。法新社当时评论称,阿卜杜拉国王在2005年8月即位以来首次出访中东以外的国家---中国。这也是中沙两国于1990年建交16年以来,沙特国王首次对中国进行访问。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遭受地震灾害的危难时刻,阿卜杜拉国王即来电,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同情和慰问,并迅速向灾区提供援助超过5000万美元和1000万美元的物资。是所有提供援助的国家中资助数额最大的国家。另外,各个阿拉伯国家的王室成员也积极组织捐款、义卖。
图为:2015年4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加达会见伊朗总统鲁哈尼。
故事十:埃及母亲河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16年前,我第一次访问埃及时,实地看到古代埃及人民把周期泛滥的洪水转化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体会到尼罗河是孕育埃及文明的母亲河,也由衷赞美埃及人民智慧和力量。”
故事背景:和很多古老的文明一样,埃及文明是由一条大河--尼罗河所孕育的。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古埃及文明。在法老时代,埃及就流传着一句谚语:“埃及就是尼罗河”。但尼罗河又不是一条被驯服的小河,尼罗河的来水存在年内和年际间的变化很大、相差悬殊的特点,她的巨大起伏随时都伴随着灾难。为此,任何伟大的文明都会寻求治理的办法。埃及人在如何控制、利用尼罗河洪水的水利建设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他们在岩壁上刻画尺度记录每年泛滥季水位的高低变化,以预测水患的程度和农业的收成。早在公元前3400年,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控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引洪灌溉。尼罗河为埃及带来的不仅是水和绿洲,而且由于它泛滥时淤积大量来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从而为河谷耕地带来了理想的天然肥料,埃及人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足的收获;当尼罗河露出死神的面孔,埃及人运用智慧与自然抗争,延续着埃及的伟大。
故事十一:万隆会议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埃两国人民在反殖民、反霸权的斗争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60多年前,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同纳赛尔总统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中埃两国由此携手合作,迈上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征程。”
故事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就高度重视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而非洲老一代领导人也同样非常敬重周恩来总理,把他誉为“属于世界性的中国伟人”。周恩来与埃及前总统纳赛尔的友谊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两人的密切合作为1955年万隆会议的圆满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4月14日,两人在仰光初次会面即一见如故,周恩来对这位年方37岁、英姿勃勃的非洲领导人深为赞赏,纳赛尔则流露出对新中国总理的仰慕之情。周恩来转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埃及政府和人民的友好问候,表示坚决支持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争取国家安全独立、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纳赛尔则高度赞扬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两人表达了加强亚非团结的共同愿望。万隆会议期间,两人多次会晤、磋商,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周恩来后来曾回忆说,在万隆会议上,我感到纳赛尔总统对西亚和非洲事务比我们了解得多,他对万隆会议作出了贡献。纳赛尔也一直尊称周恩来为“亲爱的朋友”,说“我喜欢周总理在大会上的演说”。万隆会议后,周总理与纳赛尔总统互动频繁,他三次访非均包括埃及。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双方率先通过了处理中非、中阿关系的五项原则。两位领导人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故事十二:中埃建交
习近平在埃及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指出:“埃及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中埃关系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起点,代表了中阿关系的高度和温度。”
故事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埃及报刊普遍主张立即承认新中国,但埃及法鲁克王朝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继续与国民党政府保持“外交关系”。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腐朽王朝,确立了纳赛尔的领导地位。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重大举措,与极力控制埃及的西方大国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英国、法国和以色列联手武装侵略埃及,要求停止侵略并立即撤军。北京青年学生纷纷到位于东城区正义路的英国代办处门口游行示威。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增进亚非国家友好合作等重大问题。会议期问,周恩来总理与纳赛尔多次深入交谈,双方介绍了各自国家的情况和政策,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使纳赛尔澄清了一些因西方媒体恶意报道而产生的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虑。二人商定,两国从贸易开始,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1956年5月16日,埃及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撤销对台湾当局的承认。埃及成为首个与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非洲阿拉伯国家。
作为在阿拉伯世界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埃及率先与新中国建交意义重大。其后,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埃建交以后,两国逐步发展为今日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彼此信赖和依靠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60年来,中阿友好合作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是有历史、有文明、有故事的民族,历史在延续、文明在融合、故事在流淌,一如昼夜不息的黄河与尼罗河。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