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本级连续第六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 “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6%
今年各中央部门继续公开8张部门决算收支表和部门职能、机构设置、收支情况说明、名词解释等内容,并对机关运行经费、国有资产占用使用情况等重要事项进行单独说明,一些部门首次公开了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
7月22日,随着中国出版集团、中国记协、财政部等部门的率先发布,102家中央部门依次在各自官方网站公开了2015年部门决算。
这是中央本级连续第6年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在公开范围、公开内容和公开方式方面均实现了新的突破。
多渠道晒出“放心账”
今年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从决算公开的组织方式上看,除了各部门在各自官方网站发布决算信息外,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主页设立“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专栏,集中反映和发布各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信息。同时,中国政府网设立“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专栏,与财政部网站同步更新。此外,财政部还开列决算相关的财务会计政策清单,并要求各中央部门设立相应专栏,保持部门决算信息的长期公开状态。
记者了解到,财政部不断加强对中央部门决算数据的审核,努力提升拟向社会公开的部门决算数据质量,在加强对基层单位决算审核的同时,加大对预算执行中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机构人员编制情况、“三公”经费支出情况以及以前年度决算审核问题整改情况的审核。
今年的决算公开还首次公开两项内容: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
“今年的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体现了我国预决算公开乃至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预决算公开是对政府工作的促进,使政府更加高效、合规地开展工作,促进政府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对防止暗箱操作、推动反腐也有重要作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说。
“三公”经费支出下降8.6%
“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也就是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历来备受关注。
统计显示,2015年度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53.73亿元,比预算数减少9.43亿元,减少14.9%,比上年决算数减少5.07亿元,下降8.6%。
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7.44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94亿元,减少10%,比上年决算数增加1.24亿元,增长7.7%;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30.87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72亿元,减少10.8%,比上年决算数减少5.12亿元,下降14.2%;公务接待费5.4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3.77亿元,减少41%,比上年决算数减少1.19亿元,下降18%。
除因国际交流活动增加导致因公出国(境)费用比上年决算数小幅增加外,“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及明细金额均比预算数和上年数有所减少,这主要是各部门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国际形势、公务用车改革等影响,外事接待压缩,公务用车支出减少。
记者注意到,税务总局、海关总署、质检总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三公”经费控制力度较大,实际支出比预算数和上年决算数的下降幅度均达两位数。比如,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系统“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比2015年年初预算数下降20.96%,比2014年决算数下降17.89%。
首次公开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今年的中央部门决算中,一些部门首次公开了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
“预算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预算资金为对象,将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融入预算全过程。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有利于增强政府部门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了高效、透明、责任政府的建设,也有利于助力供给侧改革、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表示。
据介绍,近年来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稳步推进。2015年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支出金额约214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60%,并已基本覆盖所有新增项目。中央部门绩效评价项目涉及资金约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8%。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安排,政府不仅要说明花多少钱、钱花到哪里去,还要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向社会作出交代。”王泽彩说。
今年6月,财政部选择了部分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以参阅资料的形式,随2015年中央决算报告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审议,包括中科院2015年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项目绩效评价报告、文化部2015年度故宫博物院“古建整体保护维修”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等,项目涉及科研、文物保护、教育等重点民生领域。
在本次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中,中科院、文化部、教育部和海关总署等部门分别随部门决算公开了上述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其他多个中央部门也参照公开本部门主要的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
王泽彩认为,下一步应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加大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结果的应用,将评价结果作为调整支出结构和科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经济日报记者 曾金华)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