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吉隆:国门卫士留下21封“遗书”

23.06.2015  17:46

        “爸妈:作为独生子,我真心不孝,没有尽到做儿子的职责,更谈不上孝顺。不论我发生什么事,请你们以我为豪,为我骄傲,我觉得当兵很值。”这一纸遗书是不到两个月前,26岁的西藏公安边防总队吉隆边检站监护中队一排排长丁在成写给父母的。

        “4·25”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位于中尼边境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口岸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命孤岛”。由于没有确切的撤离时间,面对不断发生的余震、滑坡和泥石流,吉隆边检站的21名青年官兵在坚守决定下达的当天,主动请缨,写下遗书,让撤离的战友带回。他们的想法是:如果在口岸遭遇不幸,请战友们把遗书转交到父母手里。

        尘土一下子把整个口岸都覆盖了

        吉隆口岸所在的热索村位于喜马拉雅南麓的吉龙藏布下游河谷中,四面都是陡峭的高山,距离尼泊尔震中仅130公里,离口岸20余公里处的高原小镇就是吉隆镇。

        “地震发生时,整个山都在不断震颤,尘土一下子把整个口岸都覆盖了。我们甚至能听到尼方那边煤气罐爆炸的声音。当时整个大地都在晃动,人在平地上都站不稳。”6月7日,在吉隆镇灾民安置点,回忆“4·25”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西藏自治区商务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驻吉隆镇江村工作队队长德珍仍心有余悸。

        地震夺去了吉隆镇7名群众的生命。4月25日14时25分,第一支参与吉隆镇抗震救灾的队伍到达帕巴寺广场。

        “我们是边防战士,大家不要怕!”吉隆边防检查站政委尕麻旦增喊出了地震后第一句能让人稍感心安的话。完成对村民的紧急救援和转移安置后,尕麻旦增通过各种方式连线吉隆口岸监护中队无果,于17时35分派出小分队携带卫星电话和对讲机徒步前往热索桥了解受灾情况。

        当晚,小分队李鑫、单吉飞、益西次仁3名官兵徒步到达监护中队,把能与外界联系的卫星电话送到了热索桥监护中队。当得知热索桥驻地群众、联检单位职工和部队官兵共272人全部安全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4月27日傍晚,成都军区某陆航旅直升机赶到口岸实施救援。第一架直升机飞抵口岸,首先将包括重伤员、孕妇、小孩在内的22名被困群众转移到了吉隆镇。

        4月29日下午4时11分,3架直升机结束解救尼泊尔境内中方水电项目施工人员任务后,再次降落在吉隆口岸。

        受“4·25”地震影响,中国水电七局尼泊尔拉苏瓦县水利工程项目部受灾严重,7名职工身受重伤,危在旦夕,但因尼泊尔救援力量无法抵达,只得向国内提出救援请求。

        4月28日8时和29日10时许,根据公安部和外交部指示命令,吉隆边防检查站监护中队分别成立由25人和20人组成的跨境营救小分队,分两批次从吉隆口岸出境,对中国水电七局滞留尼泊尔拉苏瓦县境内的受困重伤病员和尼泊尔拉苏瓦县海关被埋关员实施紧急救援。

        救援期间,跨境营救小分队官兵冒着塌方和余震的危险,快速通过陡峭险峻的塌方区,两次进入尼泊尔境内,利用担架将7名重伤病员紧急转移至吉隆口岸,并于28日上午10时许通过参与救援的直升机转移至吉隆镇进行救治。

        “报告,我留下!

        当376名受灾群众乘坐直升机陆续转移出灾区后,吉隆边检站却接到了留守部分官兵坚守国门,其余人员全部撤离的命令。

        “国门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家把口岸交给我们,我们就要坚守。”吉隆边检站政委尕麻旦增向“孤岛”中的官兵下达了死命令。

        坚守国门是公安边防官兵的职责和使命,但留谁和不留谁,却是摆在尕麻旦增政委面前“特别大的难题”。

        29日上午,热索桥天气格外晴朗,国门和国徽在太阳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威严雄壮和闪亮夺目,但对于监护中队的全体官兵而言,却意味着可能的“生离死别”。看着昔日朝夕相处的战友,谁都想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监护中队中队长王忠祥是一名优秀的军人,他的叔叔是汶川大地震失事直升机上的机械师王怀远,他希望自己能够坚守国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叔叔致敬。

        “报告,我留下!”王忠祥第一个出列!“必须服从命令,我念到名字的留下,其他人员全部撤离。”监护中队指导员熊英杰站在队列面前命令。20名坚守勇士最终从60名主动请缨的官兵中产生:熊英杰、王忠祥、王兴云、阿旦、陈小红、丁在成、单端玲、杞从军、陈玮、孙丹、白玛次成、陈豪、兰彬、蒋永彪、李茂伟、李武刚、刘涛、绍明贵、杨成辉、扎西平措。

        确定名单后,熊英杰对留守的官兵说:“兄弟们,我知道留下来的危险,但即使我们遭遇不测,家人、战友也会为我们自豪,还有几分钟最后一班直升机就要离开口岸了,给大家15分钟时间,大家把最后想对父母和家人说的话写下来,让撤离的战友带回去,如果我们不在了,让战友们帮忙转交到家人手中。

        “爸爸,妈妈,儿子这次没怂。我要继续留在这里坚守国门,请为我自豪!”战士陈豪这样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不知道你们的儿子是否还健在。爸爸少喝点酒,妈妈也别再打麻将了,没事多出去走走……”那张纸条是孙丹留给家人的。

        4月29日下午6时20分,最后一架陆航直升机运走了撤离的最后一批边防官兵。当准备登上直升机的那一刻,撤离的官兵们犹豫了,放下手中的行李,迟迟不愿上机。

        20名留守官兵加上最后从边检站下来的副站长蒲政江,21名国门卫士整齐列队,朝着盘旋的飞机,庄严地敬了个军礼。那一刻,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我为自己的选择自豪

        6月6日上午,中国青年报记者随吉隆边检站官兵从吉隆镇出发去吉隆口岸的途中,在路过一个塌方点时遭遇了一次滚石袭击,被迫返回吉隆镇。“一路上有20多处塌方点,被一个小小的石头击中,都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德珍说。

        留守官兵们的食品以库存为主,新鲜蔬菜基本没有保障;用电一开始靠太阳能发电,用水依托营地水池储备的水,但水池已经在地震中受损,水源补给一度异常困难。

        留守的日子里,21名勇士每天都会将鲜艳的五星红旗准时在吉隆口岸升起。每天升旗完毕,熊英杰就开始带着留守官兵像往常一样巡逻边境,清点撤离群众的财物,组织消毒防疫,清理现场滚石,登记口岸中商户留下来的行李……

        “吉隆抗震救灾指挥部就设在吉隆边检站。”吉隆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王文祥告诉记者,“吉隆边检站官兵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留守吉隆口岸的21名勇士更是在边境和国门起到了‘眼睛’的作用。

        “当时能留下继续坚守国门,感觉很骄傲。虽然很危险,但很多人都争着留下来,选择留下来,不是地震时猛然的冲动。”吉隆边检站执勤业务一科科长王兴云说,“留下来期间,老百姓把家门和车钥匙给我们,说用什么东西可以去拿。我们和监护中队的官兵,除了拿冰箱里不吃就会坏掉的东西外,没有动过他们一针一线,还有他们家里的财物我们都帮他们看护好。

        5月11日,通向这里的216国道在中断12天后,终于被打通。坚守国门的西藏吉隆边防检查站21名官兵迎来了换防的战友。

        欢呼的那一刻,留守官兵道出了心声。丁在成说:“当时也有过徘徊和害怕,害怕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边境。如果自己真的牺牲了,年迈的父母谁来照顾呢?可是穿了军装,就要担起这个责任,我还是为自己的选择感到自豪!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