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羊送瑞庆新春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北京厂甸庙会正月初一早上开幕。本届庙会以“春来厂甸贺新岁,福到庙会迎吉祥”为主题。抖空竹、舞狮、汲古阁拓片展示、荣宝斋木版水印展示、泥人张泥人制作展示,无不极力彰显传统文化味。光明日报记者 程伟光摄
【新春走基层·网上大拜年 亲情暖四海】
光明日报太原2月19日电(记者 晋浩天)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最初的登门拜访、电话寒暄、短信慰问,到现在的微信图文、微视频问候。
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更是将这种珍藏已久的情感寄托在一条条微信、一段段视频中。
“去年过年,哪首歌最流行?当然是《群发的我不回》。所以,今年我要把拜年微信做得与众不同。”2月18日,大年三十早晨8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大四学生李泽琛就起了床,开始了一天的拜年。
走进他的“天地”,记者发现,不大的屋里,放了两台电脑,地下铺满了纵横交错的“线”,俨然一副科技小达人的模样。他拿出手机,边展示边对记者说:“我前几天就用微信把联系人通讯录分组了,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老师和亲戚,就等今天晚上发信息啦。”
“这些分组有什么用?”记者问。
李泽琛得意一笑,接着说道:“要与众不同,就要发一些和别人有共鸣的内容。比如说,我在太原市大南关小学上的小学,那给小学同学拜年,就必须写到校门口的文具店,写到文源巷里的小吃铺。当然,给家里人的也不一样,要用微视频,我给爸爸妈妈都拍了一段春节祝福语,发给亲人们。”
李泽琛的母亲王爱珍笑着对记者说:“过去,一个院子,我们都要挨家挨户拜年,现在少了,也就串串几个好朋友。今年,儿子教我们的拜年方式很新鲜,科技融入生活,把我们的祝福更形象地呈现了出来。”
的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拜年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最初的面对面登门拜访、磕头拜年,已逐渐转变为几年前颇为盛行的电话寒暄、短信慰问,现在,微信图文、微视频问候成为拜年的又一新趋势。而今年最大的变化是,红包当面发得也少了,微信、微博、支付宝的在线红包取而代之。
“与以往相比,今年过年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在线‘抢红包’。”大年初一上午,山西医科大学学生李洋与记者并肩坐在学校图书馆前,他掏出手机,点开微信红包记录说道:“去年也有微信红包,但感觉没有今年这么火爆。这不,从昨天到今天,我抢了100多个红包,共计500多块钱。”
在李洋看来,这种“抢红包”的拜年方式,是新时代下大家感受“年味”的有趣表达。“这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拜年方式,毕竟有的时候,时间、空间都不允许面对面拜年,而科技带来的拜年新方式,比如‘微视频’‘抢红包’等,都可以表达情谊、寄托深情,烘托年味。”
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对“年”有着更加深刻的体悟。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李正东无法回国与家人团聚,只能将这种珍藏已久的情感寄托在一条条微信、一段段视频中。
除夕之夜,记者与李正东通过网络取得了联系,虽然美国与中国有12个小时的时差,但是他仍早早起床,按照中国的时间通过视频通话给父母拜年,他也在室友的帮助下录好了一段拜年视频,发给了“七大姑、八大姨”。
他说:“有了网络、有了微信,才能让远在美国的我有了与家人‘见面’的机会,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也疏解了无法和家人团聚带来的孤寂感。”
采访因李正东“拜年任务”太多而不得不停止,但他给记者敲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告别语”——“明年,我一定要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
“拜年方式变了,但过年的情怀一直未变。”李洋告诉记者,他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包了饺子,贴了福字,放了鞭炮。“不管拜年的方式如何变化,但年的意义从未改变——阖家团聚、辞旧迎新。春运高峰,不就是因为在外奔波一年的游子们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吗?过年了,人人都要回家,只为了和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看‘春晚’,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涌出的情感,永不会变。”
【新春走基层·藏汉同春闹新年】
据新华社拉萨2月19日电(记者黄兴 王守宝)19日是藏历木羊新年,晨光熹微,圣城拉萨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苏醒,迎来新年第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人们踏着新春灿烂的阳光,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互敬青稞酒,共贺新春佳节。
藏历新年是西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藏汉群众在同日喜迎新春,使这里的节日氛围显得更加浓厚,今天,薄雪将拉萨轻轻点缀,整座城市显得无比圣洁。许多居民的房门、窗楣上挂上了彩色的帏帘。家家户户用麦穗、糌粑、酥油、人参果摆出了表示吉祥、丰收的“切玛”和“德嘎”。
走在拉萨街头,视野所及,除大自然赐予的洁白,便是喜庆的大红。随处可见大红灯笼和五彩绢花,商铺、机关、学校前都打出“欢度春节藏历新年”的横幅。身着民族盛装的藏族群众,脸上洋溢着醉人的笑容,向沿途的路人说着“扎西德勒”,传递最美好的祝福。
在策门林社区,人们老早就将自家准备的风干肉、酥油茶、青稞酒端到社区活动中心,共庆新年,祝福新年运势更好。老家浙江的包汉平为社区退休党支部书记白珍献上吉祥如意的哈达,握着她的手紧紧不放,感谢她为理发店的门面东奔西走、费尽心力。
在布达拉宫后的龙王潭公园,精彩的藏戏演出吸引着众多的当地群众和游客,人们享受着传统文化的愉悦。台上是八大藏戏之一的《扎西雪巴》表演,台下观众则掌声连连。来自浙江的游客刘宏一大早就走街串巷拍照片,他说:“这里浓郁的民族特色、热情的藏族人民,我同样感受到过年的氛围。”
西藏大地,处处洋溢节日的喜庆祥和。在昌都,藏历大年初一的中午是全家聚餐的热闹时刻,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佳肴庆祝新年,除藏区最常见的牦牛肉外,内地常见的炒菜及时鲜蔬菜也越来越受到青睐。大家还会做上一顿人参果饭,作为新年的必备美味,寓意长寿无灾。
在西藏边境地区,边防部队和驻地百姓同庆新春。在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村民们聚集在乡政府大院,与边防部队官兵共同庆祝藏历新年和春节。乡长普巴告诉记者,乡里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除有传统门巴歌舞表演外,19日晚上还将举行篝火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