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野生动物守护者的日常:照顾它们就像照顾家人
中新网吉林 6月17日电 (石洪宇)夏至未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的野生动物保护站又忙碌起来。“长达4.5米的蟒蛇食量是很惊人的,要多采购一些适合它的食物。”1990年出生的吴剑锋是吉林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如数家珍。
每个盛夏都是救助两爬类动物的高峰时期,其中蛇最难养。吴剑锋说,盛夏来临,还要考虑养蛇的温度和湿度。
吉林市位于长白山区向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独特,各类野生动物繁多。“春天忙着放生,夏天救助两爬,秋天救助鸟类,冬季救助兽类。”吴剑锋一年中基本没有闲暇时刻。
数字更直观一些。2017年,保护站救助野生动物近400只;2018年,救助3500只;今年截至目前,已登记600只。对从小喜欢动物的吴剑锋来说,这些是“幸福的烦恼”。
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救助站里,“居住”着各类需要放生、林业部门罚没以及受伤的野生动物。入口处是几只鹦鹉,偶尔对着来访人员说“您好”;一只性格温和的猕猴会去和其他动物做游戏;来自非洲的两只乌龟年龄至少200岁,它们每天会吃下一盆绿叶菜;一只后腿受伤的西伯利亚狍会舔一块石头,用来补盐……
吴剑锋说,保护站已满负荷运行。他预计,随着社会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送到保护站的野生动物会越来越多。
吴剑锋介绍,野生动物进保护站很容易,但离开保护站却很难。动物受伤后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保护站需要终生饲养,比如鸟类;人类驯化过的野生动物,为防止基因污染,也不会放生,比如狐狸;源于非法贩卖及非法饲养的种类,放生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比如缅甸蟒。
不过,吴剑锋认为自己的幸福感远远大于烦恼。“每天与动物相伴,能够看到生态环境在变好。”吴剑锋介绍,现在也有市民自愿过来担任志愿者,提供公益服务。
17日记者采访当天,恰好碰上当地市民捡到一只受伤的红隼,吴剑锋准备把它带到宠物医院拍片确认伤情,而后将采取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