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吉林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修订案)的通知

27.06.2016  22:21

  为适应当前我省应对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需要,提升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水平,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和危害,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我厅组织修订了《吉林省突发重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情应急处置预案》(第一次修订)。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06 年2 月7日印发的《吉林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置预案》同时废止。

吉林省林业厅
2016 年4 月29日

     

  吉林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预案(2016年第一次修订)

      目录  

  1.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基本原则 

  1.4适用范围 

  1.5野生动物疫情分级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2.2工作职责 

  2.2.1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2.2.2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2.2.3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2.2.4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主要职责 

  2.3地方应急处置体系 

  2.4省野生动物疫情防控专家组 

  2.5省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 

  3.野生动物疫情预警 

  3.1预警分级 

  3.1.1蓝色预警(Ⅳ级) 

  3.1.2黄色预警(Ⅲ级) 

  3.1.3橙色预警(Ⅱ级) 

  3.1.4红色预警(Ⅰ级) 

  3.2预警发布与解除 

  4.野生动物疫情监测、报告与信息发布 

  4.1监测单位和人员 

  4.2监测范围 

  4.3野生动物疫情报告 

  4.3.1报告形式 

  4.3.2报告时限和程序 

  4.3.3报告内容 

  4.4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信息发布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的原则 

  5.2基本响应 

  5.3应急响应启动 

  5.4分级响应 

  5.4.1一般(Ⅳ)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5.4.2较大(Ⅲ)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5.4.3重大(Ⅱ)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5.4.4特别重大(Ⅰ)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5.5未发生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地区的应急响应 

  6.疫情应急措施 

  6.1疫情快报 

  6.2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6.2.1疫点 

  6.2.2疫区 

  6.2.3受威胁区 

  6.3应急处置 

  6.3.1制定处置方案 

  6.3.2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 

  6.3.3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6.3.4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6.3.5无害化处理 

  6.3.6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 

  6.4应急响应终止

  7.疫情应急保障 

  7.1技术保障 

  7.2队伍保障 

  7.3物资保障 

  7.4经费保障 

  8.后期处置 

  8.1生态恢复与重建 

  8.2奖励与补助 

  8.3责任 

  8.4总结评估 

  9.附则 

  9.1名词术语 

  9.1.1野生动物 

  9.1.2野生动物疫源 

  9.1.3野生动物疫病 

  9.1.4 预警 

  9.2预案管理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维护我省生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切实加强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基础工作,确保在突发野生动物疫情时能够及时、高效处置疫情,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造成的危害,保障野生动物种群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2编制依据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管理办法》、《吉林省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1.3基本原则 

 (1)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统筹林业系统对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省、市、县林业林业局分级负责、分级响应。 

 (2)科学监测,预防为主。强化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主动预警和预报工作,积极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的科研和培训,提高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监测能力;做好应急人员、技术、物资储备工作;加强野生动物防疫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防范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意识;健全举报制度,为民间团体、志愿者参与野外巡护、发现和报告野生动物异常情况提供平台和渠道,形成保护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协同作战、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 

 (3)快速反应,分工协作。建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组织体系和反应机制;适时开展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对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迅速做出应急响应;实行区域联动,加强与卫生、畜牧、出入境检疫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共同做好疫情应急处置,防止野生动物疫情的传播。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吉林省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对野生动物种群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工作。     

  1.5野生动物疫情分级 

  根据野生动物疫情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情况,将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划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疫情以各级政府或相关授权单位发布为准。 

  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省林业厅成立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林业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省林业厅保护处、办公室、财务处、科技处、林政稽查处、宣传中心、省森林公安局的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保护处),保护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副处长任办公室副主任。 

  2.2工作职责 

  2.2.1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吉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专业处置”的原则,负责组织指挥和防控本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 

  主要职责: 

  (1)组织实施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部署的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有关工作,研究制定应对全省野生动物疫情的政策措施、指导意见和有关决策;  

  (2)决定启动和终止本应急预案,领导、指挥林业系统应对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野生动物疫情处置工作,指导疫情所在地林业主管部门应对较大(Ⅲ级)、一般(Ⅳ级)野生动物疫情; 

  (3)组织开展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和监测,组织专家分析和提出有关野生动物的分布、活动范围和迁徙动态趋势等预警信息,并向省政府提出发布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疫情预警信息的建议; 

  (4)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时,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通报省卫生、畜牧等主管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快速采取隔离控制等应急处置措施。 

  2.2.2省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职责 

  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和疫情应对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组织落实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协调和调动成员单位应对野生动物疫情的相关工作; 

  (2)组织制定、修改与野生动物疫情应急职能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指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等单位制定、修订相关应急预案; 

  (3)负责全省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体系建设及业务指导; 

  (4)负责全省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的宣传教育工作; 

  (5)负责全省及国内外重大野生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与上报工作; 

  (6)负责全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布局设置、监测人员技术培训工作; 

  (7)负责全省重大野生动物疫情隐患排查和应急物资的准备与管理工作; 

  (8)负责与专家的沟通与联系工作; 

  (9)承担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2.2.3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 

  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应急所需的物资储备、应急处置经费落实、防治技术公关研究、应急物资运输、社会治安维护、野生动物及市场监管、防疫知识宣传等工作。 

  厅保护处负责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管理与指导,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协助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应急处置事宜。对全省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活动依法监管,对各类动物园和养殖场(户)防疫工作的监督,负责起草和上报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有关信息。 

  厅办公室负责联系地方政府和省级机关相关部门。 

  厅财务处根据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意见和资金需求,协调国家林业局、省财政厅及时安排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加强经费监管。 

  厅科技处负责有关野生动物疫情监测防控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项目落实,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推广。 

  厅林政稽查处负责野生动物栖息地以及市场等执法检查,打击非法经营野生动物的行为。 

  厅宣传中心负责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的新闻宣传工作,普及相关科学防治知识的动态报道工作。 

  省森林公安局负责并协助做好野生动物疫情区域内的治安、封锁、隔离等特殊处置工作。 

  2.2.4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主要职责 

  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设在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在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下,具体负责收集、汇总和分析各监测站以及各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上报的监测信息、数据等工作,以及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项。 

  2.3地方应急处置体系 

  各市(州)、县(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林业局、各国有林业局、森林经营局、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吉林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吉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等有关单位要相应成立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及流行监测,以及应急处置过程中的指挥、组织、部署、协调等工作。 

  2.4省野生动物疫情防控专家组 

  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省野生动物疫情防控专家组。专家组是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长期咨询组织。 

  专家组职责: 

  (1)在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发生期间,就有关野生动物活动范围和趋势等提出预警建议; 

  (2)对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的监测方案与防控的技术措施提出建议; 

  (3)对制定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的有关规定、预案、制度和项目建设提出建议; 

  (4)及时反映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5)负责相关技术的咨询、技术鉴定,指导技术培训、课题研究等; 

  (6)对野生动物疫情监测与防控应急响应的启动、终止、后期评估等提出建议。 

  2.5省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 

  由相关专家,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各级监测站的监测人员组成。在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后,负责对重点物种监测,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配合相关部门对疫区及周边地区实施隔离、消毒等。 

  3.野生动物疫情预警 

    3.1预警分级 

  根据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其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相应级别的预警,依次由低到高划分Ⅳ级、Ⅲ级、Ⅱ级、Ⅰ级4个预警等级,依次采用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 

  3.1.1蓝色预警(Ⅳ级) 

  在与我国候鸟处于同一迁徙通道内的所有国家及除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外其他国家、省(区、市)爆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 

  3.1.2黄色预警(Ⅲ级) 

  在与我省候鸟或者其他野生动物处于同一迁徙通道内的除朝鲜、韩国、俄罗斯、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外其他国家、省(区、市)爆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且有向本省蔓延的趋势。 

  3.1.3橙色预警(Ⅱ级) 

  朝鲜、韩国、俄罗斯边境地区及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辽宁省爆发野生动物重大疫情。 

  3.1.4红色预警(Ⅰ级) 

  本省发生野生动物疫情,有在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向家畜家禽或向人传染并且有蔓延的趋势。 

  3.2预警发布与解除 

  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站的监测信息和国内外野生动物疫情动态,分析其规律特点、危害程度、发展趋势等,向省政府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 

  (1)预警信息包括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种类、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2)蓝色(Ⅳ级)和黄色(Ⅲ级)预警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发布或解除,并报省政府备案。 

  (3)橙色(Ⅱ级)和红色(Ⅰ级)预警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省政府提出预警建议,经省政府领导批准后,由省政府或授权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或解除。 

  4.野生动物疫情监测、报告与信息发布 

  4.1监测单位和人员 

  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国家级和省级、市县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乡镇林业工作站、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业局、森林经营局、国有林场、动物园等单位的基层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印发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规范(试行)》实施相关监测工作,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进行重点监测,对主要疫源野生动物和重点疫病进行专项监测,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掌握疫病的基本情况和动态变化。 

  4.2 监测范围 

  作为疫病储存宿主、携带者能向人或者其它动物传播造成严重危害病原体的野生动物;已知野生动物与人类、饲养动物共患的重要疫病;对野生动物自身具有严重危害的疫病;在国外发生,有可能在我省传播的与野生动物密切相关的人或饲养动物的重要传染病性疫病;突发性的未知重要疫病。 

  4.3野生动物疫情报告 

  4.3.1报告形式 

  各级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应按有关规定,通过全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其他单位和个人以电话或书面等形式进行报告。 

  4.3.2  报告时限和程序 

  发现可疑野生动物疫情时,必须立即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机构报告。接到报告的单位,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做好现场保护、防疫、调查等相关工作。认定为疑似疫情后,应当在2小时内将疫情逐级上报至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和专家组确认的疫情后,应在1小时内报省政府,同时上报国家林业局及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 

  4.3.3报告内容 

  (1)疫情或疑似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染疫、疑似染疫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是否是迁徙物种、死亡数量、诊断情况; 

  (3)是否有人员感染以及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4)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5)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4.4野生动物疫情信息发布 

  野生动物疫情信息由省林业厅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及时、准确报告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由省政府或国家林业局依法予以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公开。  

  5.应急响应 

  5.1应急响应原则 

  (1)野生动物疫情发生与传播情况复杂、危险性大。省、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响应原则作出应急响应。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指挥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由市(州)、县(市)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处置。 

  (2)要遵循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响应级别。要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疫病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对势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疫情,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疫情,应相应降低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 

  (3)处置疫情时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置、边核实的方式,有效控制疫情传播和扑灭疫情。 

  5.2基本响应 

  (1)省或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野生动物活动规律提出对疫区实施封锁的建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区实施封锁。疫区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或封锁疫区导致交通干线中段的,按规定报省政府批准。 

  (2)根据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处置需要,由省或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应急处置工作所需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等。 

  (3)省或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的调查与处置;根据野生动物活动规律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4)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负责对重点物种加强监测,并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 

  (5)省或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卫生防疫机构对受威胁区内的易感染野生动物,根据需要实施紧急免疫接种。 

  (6)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辖区内的各方面力量开展群防群控。 

  (7)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8)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组织专家组对处置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疫情、现场调查情况、疫源追踪情况等措施的效果评价。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9)发生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时,限制相关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本省,停止相关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交易。 

  (10)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可能感染人类的,应当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1)加强参与疫情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确保人员安全。 

  5.3应急响应启动 

  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后,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发布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级别组织启动应急预案,省、市(州)、县(市)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疫情级别相应启动本级应急预案。 

  5.4分级响应 

  5.4.1一般(Ⅳ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确认为一般(Ⅳ级)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后,由县(市)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组长负责应急指挥工作,副组长应赶赴现场。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疫情发生地,指导县(市)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处置工作。 

  5.4.2较大(Ⅲ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确认为较大(Ⅲ级)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后,由市(州)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组长负责应急指挥工作,副组长赶赴现场。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赶赴疫情发生地,指导市(州)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处置工作。 

  5.4.3重大(Ⅱ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确认为重大(Ⅱ级)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后,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组和专家组立即赶赴疫情发生地,副组长负责具体指挥处置工作,必要时赶赴现场指挥处置。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组织相关单位成立现场指挥部。 

  5.4.4特别重大(Ⅰ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确认为特别重大(Ⅰ级)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后,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应急预案。并召开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紧急会议,组织应急处置工作组和专家组立即赶赴疫情发生地,组长负责具体指挥和处置工作,必要时赶赴现场指挥处置。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成立现场指挥部。 

  5.5未发生野生动物疫情地区的应急响应 

  根据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的性质、特点、发生区域和发展趋势,分析本地区受波及的可能性和程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密切关注野生动物疫情动态,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2)组织做好本区域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员与物资准备。 

  (3)开展对养殖、运输和市场环节的野生动物疫情监测防控工作,防止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的发生和传入。 

  (4)开展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我防护能力和意识。 

  (5)服从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支援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地的应急处置工作。 

  6.疫情应急措施 

  6.1疫情快报 

  发生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后,实行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快报和零报告,疫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每天逐级向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疫情动态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特殊情况应随时报告。 

  6.2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卫生、畜牧等有关部门,根据该野生动物物种的生活习性,按有关规定划定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地区。 

  6.2.1疫点 

  建议将下列地点划定为疫点: 

  (1)野外发现病、死野生动物的地点; 

  (2)患病野生动物所在养殖场(户)或者其他有关屠宰、经营场所; 

  (3)散养的患病野生动物所在自然村。 

  6.2.2疫区 

  建议将下列区域划定为疫区: 

  (1)对于野外自由鸟类,根据野外分布及迁徙情况,经专家论证提出的划定疫区建议范围; 

  (2)对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以疫点为中心,半径3-5公里范围内确定疫区。 

  确定疫区时,要充分考虑当地饲养环境、天然屏障和交通等因素。 

  6.2.3受威胁区 

  建议将疫区的周边外5-30公里确定为受威胁区。 

  6.3应急处置 

  6.3.1制定处置方案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疫情种类、级别、特点及发生地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制定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报当地政府批准后执行。 

  6.3.2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 

  (1)在疫点设置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车辆出入疫点。对污染的物品、用具、禽(兽)舍、场地进行严格彻底消毒,消灭病源。 

  (2)对野外和人工驯养繁殖的病死野生动物、被扑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3)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已患病的,报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的野生动物实行封闭饲养。 

  (4)对于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报省林业厅批准后扑杀,必要时,可先行扑杀再补报相关资料。 

  6.3.3疫区内应采取的措施 

  (1)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配合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疫区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在疫区周围设置警示标志,必要时可设立临时检查站。对出入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禁止无关人员和家畜家禽进入疫区,禁止与疫情处置无关人员捡拾病死野生动物,并向当地居民进行公告。 

  (2)禁止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经营和出入疫区。 

  (3)对野外和人工驯养繁殖的病死野生动物、被扑杀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 

  (4)对非国家重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实行全封闭饲养。 

  6.3.4受威胁区应采取的措施 

  (1)对所有易感野生动物采取国家批准的疫苗进行紧急强制免疫接种,并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 

  (2)对野生动物实行疫情监测,掌握疫情动态。 

  6.3.5无害化处理 

  无害化处理可选择深埋、焚烧、焚化等方法,饲料、粪便也可以发酵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应防止病源扩散,涉及运输、装卸等环节要避免洒漏,对运输装卸工具要彻底消毒。 

  (1)深埋 

  深埋点应远离居民区、水源和交通要道,避开公众视野;坑的位置和类型应有利于防洪;坑的覆盖土层厚度应大于1.5米,坑底铺垫生石灰,覆盖土以前再撒一层生石灰。野生动物尸体置于坑中,浇油焚烧,然后用土覆盖,与周围持平。填土不要太实,以免尸体产气造成气泡冒出和液体渗漏。饲料、污染物等置于坑中,喷洒消毒剂后掩埋。 

  (2)焚烧、焚化 

  根据异常情况发生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原则,采用浇油焚烧或焚尸炉焚化等焚烧方法进行。 

  (3)发酵 

  应在制定地点堆积,20℃以上环境条件下密封发酵至少42天。 

  6.3.6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 

  确保参与疫情应急处理人员的安全。针对不同的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病特别是一些重大人畜共患病,应急处置人员应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服,接种相应的预苗,定期进行血清检测等。 

  6.4应急响应终止 

  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经具有动物疫病检测资质的单位检测,结合专家组评估,疫区内不再发现发病野生动物的,终止应急响应。 

  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省政府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经批准后,由省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撤销疫区,并报国家林业局备案。 

  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由市县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州)、县(市)政府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经批准,由市(州)、县(市)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撤销疫区,并报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7.疫情应急保障 

  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应积极组织协调林业、畜牧、卫生、财政、交通、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做好疫情处置的应急保障工作。 

  7.1技术保障 

  (1)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完善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以满足处置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的指挥需要。主要包括有线通信系统、无线指挥调度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分析决策支持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移动指挥系统等。 

  (2)各级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基础信息数据库,包括突发野生动物疫情监测和疫情预警数据库、应急预案库、应急决策咨询专家库、辅助决策知识库等,并做到及时维护更新,确保数据的质量,为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指挥及分析决策提供支持。 

  (3)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要及时对相关信息、重点课题、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对突发的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疑似疫情进行会商。 

  7.2队伍保障 

  各级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预备队、检测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完成有关工作。 

  7.3物资保障 

  会同卫生、畜牧等部门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重点储备防护用品、消毒设施、消毒药品、消毒器械、销毁处理器具、办公用品及通讯工具等。 

  7.4经费保障 

  确保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所需经费,重点包括实施捕杀、销毁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及实施强制性免疫接种时所需经费。 

  8.后期处置 

  8.1 生态恢复与重建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疫情发生地区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加快实施生态恢复重建,根据疫情的特点,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排除隐患。符合要求的要加快实施生态恢复与重建,需要补充野生动物物种的,经批准方可引进野生动物。 

  8.2 奖励与补助 

  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向省、市县政府申请,对参加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等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为烈士。 

  8.3 责任 

  对在野生动物疫情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8.4 总结评估 

  野生动物疫情扑灭后,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有关人员会同相关部门对野生动物疫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应包括:疫情基本情况、疫情发生的经过、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分析、结论;疫情处理经过、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以及本次疫情暴发流行的原因、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评估报告在20日内上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 

  9.附则 

  9.1名词术语 

  9.1.1野生动物:本预案中的野生动物特指《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界定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陆生野生动物。 

  9.1.2野生动物疫源:是指携带并有可能向人类、饲养动物传播危险性病原体的野生动物。 

  9.1.3野生动物疫病:是指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流行,对野生动物种群构成威胁或可能传染给人类和饲养动物的传染性疾病。 

  9.1.4预警:是指各种要素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影响程度的预报,警示人们做好防范工作,不是发生野生动物实际疫情灾害程度的预报。 

  9.2预案管理 

  (1)本预案由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报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省应急办和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备案。本预案由吉林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2)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机构调整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要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 

  (3)本预案由发布之日起执行。2006年2月7日,原吉林省林业厅印发的《吉林省突发重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应急处置预案》同时废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2020年第16号)
      按照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林业厅
李克强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林业厅
省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举办吉林省2020年造林绿化培训班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