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出发展新动能——吉林省特产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探析

21.02.2017  10:10

      特产业,是占据吉林省东部山区农业“半壁江山”的支柱产业;全产业链,农业经济发展的崭新模式。二者“”接在一起,集聚效应凸显,迸发出了崭新的发展活力。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之际,在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链接,显得尤为重要。

      据专家介绍,特产业因其易于拉伸产业链条、附加值高、见效快等特点,更适合全产业链经营。目前,吉林省特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总结全省特产业全产业链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仅有利于提升吉林省农业竞争力,带动农民收入和农村活力显著提高,更有利于吉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种崭新的特产业经营模式,正在白山松水间逐渐成形,并释放出崭新的发展动能。

      亟需打破发展瓶颈,实现产业升级

      吉林省特产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野生动物446种,野生植物3890种。东部长白山区有参、药、菌、菜、果、鹿、蛙、蜂、蚕等特色优势产业,是东北山珍的主产区;西部地区有白城绿豆、扶余四粒红花生等,是全国杂粮杂豆的主要生产基地。

      据资料显示,目前吉林省人参留存面积约5000万平方米,年鲜参产量2万吨,开发出人参食品、药品、保健品、日用化工品等系列产品1000多种,拥有“长白山人参”品牌企业29户,产品95种,启动建设了抚松、集安、敦化、靖宇、延吉、长白6个人参产业园区。食用菌以发展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为重点,年生产总量达到110万吨。以马铃薯、花生、烟叶、向日葵、杂豆、红干椒等产品为重点的北方经济作物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650万亩。

      虽然特产业总体向好,但与吉林省丰富的特产资源、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相比,还有更大空间亟需拓展——

      近两年,吉林省除人参加工发展速度较快以外,总体上看,特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少,“”字号、“”字号产品多;

      吉林省特产品类型多样,延长产业链条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限于资金、经营能力、政策、市场、研发等诸多因素,导致产业链上各环节衔接不紧密,融合深度不够;

      另外,吉林省特产企业内部科研人员不足,缺乏必要的研发投入资金,对特产品的研发针对性不强,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种养殖及加工技术的力量不足,科技服务能力薄弱,扶持体系不尽完善。

      在种养领域,探索新路,独辟蹊径

      打破瓶颈,直面差距。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吉林省各地在特产业发展实践中,围绕全产业链,探索出很多鲜活的经验和做法,来自基层的经营模式正释放着强劲的生产力,其中以特产业种植养殖为发起环节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就是一个例子。

      以特产业种植养殖为核心,依托种植养殖基地,将产业链由特产品原料生产向加工、销售全过程覆盖……这种经营模式,在一些区域正深入推进:辉南依托特产示范基地建成五花山4000亩生态山核桃主题公园;延边食用菌产业已出现向园区化摆放、精细化分工、工厂化生产、标准化作业、品牌化营销、多元化发展的局面;抚松天祥蜂业专业合作社,已成为东北乃至全国规模庞大的养蜂联合体……在带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集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理性的考量与探索中,新经营发展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加大对特产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如把特产业机械化生产工具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金融支持等。

      工商资本具有开阔的思路、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实践,是推动特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特产业借用工商资本的进入,促进其快速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打造“长白山人参”“延边黄牛”“吉林梅花鹿”“吉林林蛙”等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地方特色品牌,培育吉林东部长白山山珍、道地药材、西部杂粮杂豆区域公用品牌。

      在特产加工环节,凸显“全产业链”效应

      康美新开河药业公司在原有药品加工基础上,采用“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经营模式,获得稳定的参源,研发出多款人参食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化禾韵股份公司年加工蓝莓4000吨,带动蓝莓种植面积达3000亩,农户每亩增收3100元,目前企业正向深加工和仓储物流方向发展……

      透过这两家企业,可以看出,这种以特产业加工为核心的全产业链模式,以加工型企业为核心,通过与产业链上游的基地和农户获得稳定的原料,根据下游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对加工主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创新开发,实现产品的增值,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提升了产业链价值和产品品牌知名度。

      从种植养殖走向深加工,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一次崭新尝试——

      以加工带动型特产业全产业链为母链,以特产业龙头企业为重点,提供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设立特色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着力培育和打造行业领军龙头企业,逐步构建和优化形成一批吉林区域特色的示范性特产业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鼓励支持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全产业链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合作等方式,强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原料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合作社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对现有的大专院校科研力量进行整合,对林蛙、食用菌、坚果等特产品精深加工的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坚式研发,破解特产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难题。

      围绕全产业链各环节,完善制订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范,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吉林特色农产品的整体形象。

      激活特产流通渠道,打造多元、立体“全产业链

      一石激起千层浪。吉林省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探索,激活了种植养殖和特产加工领域的创新活力,也激活了特产业流通领域的内生动力。

      “以流通企业为核心,通过对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合理整合及配置,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整个链条融合发展。”透过专家简短、精炼的解读,又一个崭新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在吉林省特产业领域中延伸、发酵、嬗变。三种形态,各显张力——

      传统市场带动型,如抚松万良人参市场、靖宇特产市场、延边万源特色交易市场、汪清天桥岭、敦化秋梨沟和蛟河黄松店的黑木耳专业市场等,潜力十足;

      “互联网+特产”的新技术渗透型,如白山市依托渤商所、邮乐网和开犁网建立“长白山馆”电子商务平台等,市场空间巨大;

      功能拓展型,将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教、养老、休闲等产业与特产业深度融合,延边州特色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融合发展,新亮点层出不穷。

      如何进一步完善该模式?如何让这条含金量颇高的全产业链最大限度释放发展动能?采访中,专家给出三条建议:

      首先,对国土、科技、卫生、物价等相关部门特产业的扶持项目进行整合,统筹谋划、统筹人力、统筹推进;

      其次,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特产业结合,促进智能化特产业、精准特产业发展,对传统特产业种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等进行特色化改造,鼓励发展创意特产业;

      另外,打造特产行业平台,成立吉林省特产协会,将链条上游基地建设的社会化服务、中游加工流通的外包服务和下游渠道拓展的经销商联盟服务进行网联和聚集,在更大范围内提供服务。

      金光闪闪的“全产业链”,律动着时代脉搏。种植养殖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经销商等各个角色,沿着这个链条,踏着市场的节拍,正将吉林省特产业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