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启动国有林场改革

08.06.2016  08:21

  从6月6日,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视频会议开始,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实施。

  吉林省有340个国有林场,有国有林场职工70936人,经营总面积5832万亩,占全省幅员面积的五分之一,森林蓄积2.82亿立方米,占全省森林蓄积的三分之一。吉林省国有林场大多始建于建国初期,60年来共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近千万亩,累计为国家建设生产木材近亿立方米,每年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百亿斤以上,年创造生态价值两千亿元以上。国有林场森林资源构成了吉林省生态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建设大局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由于受外部环境和内部体制机制影响,吉林省国有林场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森林质量下降、职工收入偏低、社保欠费较多等诸多困难和问题,林场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有林场以往依靠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利益的路子已经走到尽头,再不改革不仅生计没法维持,而且生态也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全省国有林场长期处于“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局面,政事企职能划分不清。全省企业林场有163个,177个事业林场中只有2个全额、4个差额,其余都是自收自支的。林场基础设施滞后,办社会负担较重,生产经营困难,职工收入水平低,有些地方甚至低于当地农民收入。全省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参保率仅有63%,还有27000人没有参加养老保险。

  国有林场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布署,通过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功能定位,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保护体系,保障和改善林业民生,推进国有林场转型发展,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场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提供生态产品方面的重要作用。

  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围绕一个导向、守住两个底线、建立三大体制。“围绕一个导向”,就是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守住两个底线”,就是保生态、保民生。“建立三大体制”,一是建立健全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主要是明确国有林场公益性定位,优化林场布局,理顺管理体制,推进政事企分开,完善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国有林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功能。二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管体制,主要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产权制度、保护制度、监督考核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让各级政府和监管机构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三是建立健全林业民生保障体制,主要是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转变发展方式,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林场职工与全省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吉林省的国有林场改革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首批13个试点县市这次会后正式启动改革,其他市县提前做好职工身份认定、方案起草等前期准备工作。2016年第四季度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除4个森林经营局外,林场改革在全省全面推开,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主要任务。2017年初启动4个森林经营局改革,同时完成其他林场改革收尾工作,确保到2017年年底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任务:

  明确功能定位。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定位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提供生态公益服务,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按照这样的功能定位,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改革后的国有林管理机构确定为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具体是公益一类还是公益二类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对现有国有林场分3类情况进行统一规范:一是原为全额和差额事业性质的国有林场保持属性不变;二是自收自支事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加挂国有林管理机构牌子;三是企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新设立的国有林管理机构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考虑到机构和编制调剂不能一步到位的实际情况,省里设定了5年改革过渡期。过渡期内人员一律只出不进,原国有林场属性不变,人员身份不变,拨款方式不变,过渡期后逐步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

  推进政事企分开。改革后的国有林场要根据功能定位,明确职能职责,创新经营管护机制,卸掉办社会包袱,确保履行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责任。推进政事分开,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赋予国有林场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依法履行职责任务。推进事企分开,国有林场公益林日常管护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对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实行市场化运作,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国有林场功能定位和机构编制调剂要求,需要相应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林场布局,保证森林资源管护能力;健全资源监管制度。在建立完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国有森林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森林资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妥善安置富余人员。坚持“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确保稳定”原则,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总体上保持现有岗位状态基本稳定,用时间换空间,通过自然减员逐步消化,同时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妥善安置富余职工。 (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