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我们倾心与您相伴——吉林省吉林市就业援助工作纪实

26.07.2017  10:20

  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党的十八大”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的吉林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众多的产业工人成为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逐年递增,就业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交织并存。

  “百姓民生无小事,就业援助更关情”。承载着让这部分群体有业可就、乐业安康这一沉甸甸的命题,吉林市就业人以凝心聚力的心劲、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冲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创新思维、多措并举,绘就了一幅壮丽的民生画卷,五年来,4.3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在就业援助下踏上了成功创业就业的坦途。

   建立机制强基础

  建立“1238”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工作服务机制,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的解决困难群体就业难题。一个中心(就业援助指挥中心),垂直管理,指导督促基层平台有针对性帮扶,将援助工作做实;两项制度(“一对一”援助制度和量化考核制度),明确职能职责和援助时限;三个队伍(就业援助协理员、援助员、援助督办员),让基层援助工作有人干,有人管;就业援助八步法,完善援助措施,规范援助行为,让有就业需求的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更加及时、有效、规范。同时,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聚指成拳,精准发力,将就业援助对象按照“ABCD”进行准确分类,针对援助对象实际,分类指导援助,实行一站式、跟踪上门服务。

  昌邑区王广财1993年下岗后一直靠打零工度日,工作时有时无,看到宣传海报来到市就业援助中心,接到他的援助申请后,援助中心先后督办昌邑区就业局、东局子街道、二道江社区进行援助安置,联系十多个就业岗位一直不适合,最后多方联系终于将他安置到乌拉主题公园内的当了一名保安,每个月近两千元的收入,让生活拮据的他重新找回了自信。

   创业帮扶助成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帮扶是吉林市就业援助的另一种方式,创业培训、项目推介、创业跟踪指导服务让更多的援助对象成功创业。红大社区居民孟昭利先天性肢体残疾,妻子因病丧失基本劳动能力,多年窘迫的家庭生活,一家人渴望改善。调查走访时社区领导了解到,孟昭利有经营头脑,妻子能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社区领导量体裁衣,帮助他选择了开便民超市,走创业创富之路。先让他参加了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同时对社区超市布局和居民购买力的进行评估,将社区的办公用房免费借给他开超市,现在他的生意红红火火。

   居家就业更利民

  吉林市就业局相继开发的手工编织,木雕加工,手工绢花等居家就业项目,让更多的就业困难人员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举步维艰的家庭生活得以逐步改善。

  经开区化纤社区与大鑫香业公司合作开办的“爱心手工插花工艺厂”让社区内10余名残疾人、20多名困难家庭成员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付秀荣就是受益者之一,肢体重度残疾,年龄偏大一直让她就业无门,靠吃低保生活,现在她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勤劳致富路。

  提升就业能力是素质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吉林市经开区人社局和吉林市宜万家纺织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移动培训学校”大客车让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就近学到了缝纫技能,居家外出就业两相宜。

   重心下移抓样板

  吉林市就业局重心下移,以15分钟社区就业服务圈为载体,按照规范化社区管理的统一要求,将求职登记、证件办理、困难人员身份认定、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10余项公共就业服务项目下延至社区,在39个省级充分就业社区试行“一柜式”服务,办结所有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同时,根据社区区域公共就业服务特点各有侧重的开展“一社一品”创建行动,精心打造创业型、开发岗位型、权益维护型、居家就业型等不同类型样板社区。就业援助样板社区还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三个社区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全市所有社区的整体升位。(吉林市就业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