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亮出自己 赢得喝彩

04.12.2014  11:57

  原定6月份召开的深化检务公开新闻发布会,却推迟到9月初。一次普通的新闻发布会为何推迟三个月?

  虽是一场“迟到”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却见证了省人民检察院“深化检务公开”的空前透明:诉讼结果网上挂、法律文书网上晒、律师阅卷网上约、纪律作风网上评。

  记者心怀好奇,剥开检务公开热闹的表面,一探究竟。

  一场新闻发布会竟被“叫停

  推进检务公开是省人民检察院年初确定的重点工作。工作部署不久,负责牵头部门就制订了详细的检务公开实施方案,确定了时间表、任务书,提出6月份召开新闻发布会。

  然而,就在召开新闻发布会前夕,省人民检察院党组召开了一次检务公开专题会议。汇报中,一些部门负责人发言却“跑了题”:有的说公开检察工作已经做得够好了,再深化的空间不大;有的说本部门业务内容敏感,不适宜公开;有的说公开太多的业务工作,怕引起社会不良反响;还有的以保密为由,把本该不属于保密的内容,纳入保密范畴,防止“被公开”。

  由此,新闻发布会被暂时叫停。针对一些人员认识不到位、思想保守的实际,省人民检察院围绕检察工作要不要公开、公开后产生哪些影响等内容进行讨论,组织人员对检务公开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利用业务培训课堂,设置有关检务公开课程,从理论到实践阐述检务公开的必要性。

  省人民检察院还在全省选取2个地级院和3个基层院进行试点,将检务公开延伸到检察执法办案领域,对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案件流程、执法结果等群众关注度高的内容都依法进行公开,边试点、边总结、边推进,为检务公开工作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

  在此基础上,省人民检察院边教育引导、边推动公开,围绕检察业务,确定了法律文书公开、案件流程查询、行贿档案查询等27项需要公开的项目,统一制定了公开标准,由相关部门负责落实。

  新媒体岂能在检务公开中“缺席

  过去检务公开只停留在传统方式、传统媒体上,接受的群体面有限,公开的信息不对称。此次检务公开,省人民检察院决定要打破传统格局,把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派上用场。

  “我们就是要通过新媒体平台,及时回应社会各界关切,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做到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看得见’公平正义”。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杨克勤提出这样的要求。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该院制定了《关于筹建省院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意见》,对门户网站进行重新定位,并启动了改版升级工作,同时开建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打造“四位一体”的“吉检网阵”。

  记者点击吉林市中级人民检察院的腾讯微博,发现这个开阔的新媒体平台十分活跃。不断更新的信息既有自主上传的检察业务内容,也有来自基层院的“民间”信息,还有转载的各方面法律信息,而“点赞”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同时,省人民检察院还针对机关一些人员对新媒体认识不到位、不能正确使用等问题,组织开展新媒体演示与操作培训,使机关人员掌握了新媒体运用规则、方法和操作要领,实现新媒体与检务公开的无缝对接。

  据该院新媒体管理人员介绍,新媒体上公开信息是双向的,在与网民互动中,有一说一,实事求是,追求专业性、释法性,以开放的心态平等与网民交流,吸引网民对检察工作的监督。

  “倒逼”公正需要制度保障

  以公开“倒逼”公正,是许多媒体对检务公开的定位和解读。但“倒逼”终究起多大作用?也成为一些媒体的疑问。

  “以控申举报为例,今年上半年我们受理网络举报533件,同比上升134.4%,占受理信访总量的近四分之一。网络举报已经成为检察机关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作斗争的一块重要阵地。”省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处处长王志中用鲜活的数字和事例,回答了对公开“倒逼”公正的置疑。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此次检务公开工作,省人民检察院先后建立了七项工作机制:完善了以法律文书说理制度、案件公开审查、公开听证制度、新闻发布制度为支撑的阳光办案机制,健全了以民意收集转化机制、接受新闻媒体监督机制、代表委员评判检察工作机制、人民监督员监督制度为重点的履职监督机制,构建了网上检察、检察长接待日、检察开放日活动为一体的阳光便民机制,建立了检务公开审批机制,探索实现检务公开考评机制,建立了检务公开督察机制,和检务公开惩戒机制。

  “通过这些机制,不断推动检务公开从检察职能公开向检察权运行公开转变。”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陈凤超总结说,目前,我省检察机关已形成以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的检务公开新格局,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