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建设现代农业纪实:给农业装上“现代化”翅膀

17.07.2015  10:12

  吉林面积不大,但在中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十余年来,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去年跃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人均粮食占有量、商品率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在丰收的喜悦中,吉林立足自身实际,直面“三农”难题,不断夯实粮食生产体系,完善产业体系、搞活经营体系,汇聚起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跨越的强大力量,努力做现代农业“排头兵”。

   双路突围,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1999年东北粮食“大积压”,那时吉林粮食产量只有461亿斤,而去年,粮食产量达到706亿斤,在吉林却没有出现卖粮难。

  国家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给农业大省提供了“兜底”保障。“一公顷地,一般年景下玉米产量能有两万七八千斤,纯收入1.5万以上。全县农民除去进城打工的外,大致人均耕种一公顷,收入水平能够保证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全国产粮第一大县榆树市委书记冯善国给记者算了一笔土地产出账。

  但这个收入,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作相比,比较效益还不太高。

  吉林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同时,将粮食提质增效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立足吉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精深加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2000年以来吉林形成近1500万吨玉米深加工能力,约63%的玉米可以就地消化,生产淀粉、酒精等产品200多种,效益放大。

  丰饶而绿色的农、畜、鱼产品,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投资吉林农业,为农业提质增效打开新的发展空间。不久前,世界五百强企业英国联合农业集团年产30万吨高端饲料项目投产,企业经理高一告诉记者:“农业企业扎堆在吉林,主要因为可预期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大型龙头企业如希望、安邦等在吉林落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03家,其中国家级47家。

  地处世界“黄金水稻带”,但由于品牌资源零散、市场营销不足,吉林大米在全国市场知名度偏低,甚至成为部分省“名米”的原料基地。吉林实施“健康米”工程、设立大米品牌宣传专项基金、与淘宝战略合作推行网络销售,安全、营养、好吃的吉林大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从一产主导到全产业链发展,吉林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开始从数量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如今,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与汽车、石化并重的吉林三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超过4500亿元,占吉林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