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师大向应用型转型 实现与用人市场无缝对接

08.02.2015  02:14

 中国吉林网讯(记者刘怀 通讯员徐焕文)在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传媒学院一楼大厅里,有一个阅报栏,里面张贴的全是一份叫做《传媒时代》的报纸。与人们常见的阅报栏不同的是,无论是谁,都可以拿笔对报纸圈圈点点,可以把意见直接写在上面。这么写写画画不会有人制止,因为这些学生的作品挂出来就是让大家吹毛求疵的。这虽然看似一件小事儿,但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小事儿,构成了吉林师范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构想。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才,实现与用人市场无缝对接,这是吉林师范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核心思路。

    2014年6月,在国家出台《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后,吉林师范大学迅速制定了《关于部分专业群试点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实施方案》,计划用5年时间构建以市场需求、职业需求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和多年人才培养经验,从相近的非教师教育专业中确定了传媒艺术、环境生化、信息物理、经济管理四个专业群27个非教师教育专业为先行先试专业。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各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声有色,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建设风生水起。

    向应用型转型,首要条件是教师的转型。只有教师转型才能实现教学的转型,教师的实践能力直接关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各学院都把培养双师型队伍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对于通过者给予部分资金补贴。目前已有10名教师获得了“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资格,2名教师通过“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基础考试,2名教师成为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评审员,1名教师成为国家注册环评工程师。传媒学院不但要求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到相关行业学习,还将行业专家请进校园,先后与吉林日报报业集团、金星国际出版集团、吉林动漫集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多位业内高级专家受聘为兼职教授,参与到传媒学院的科研教学工作中。

    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让学生毕业就能“干得了”,必须在校内“就能干”。传媒学院借助学校搬迁新校区的机会,新建了演播厅、广播级录音棚、广播直播模拟实验室、数字出版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运动捕捉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摄影实验室等26个专业实验室。借助这些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水准的设施,使教学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总结制定了适合专业发展的学生实习实践体系,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一共要参与三次实习,前两次实习让学生对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经过实战检验后回到课堂弥补知识的不足。再经过大四一学年在酒店里的顶岗实习,学生基本达到了行业的要求。走出校门就能工作,使学生受益匪浅,全程参与实习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理论-实验-设计-实习-理论”无缝衔接的循环教学模式,并在校内外广泛开辟实习基地。学院与后勤管理处和基建处合作,利用校内的燃煤锅炉涉及的环保设施、中水回用等设施和场所作为认识实习的基地。在校外积极与柏林水务集团、深圳市福田区环保技术研究所等行业领先的单位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

    各学院还积极创新教学和实践方法,在教学当中实践,在实践当中教学,教学和实践实现有机融合。传媒学院要求学生在完成理论课学习任务的同时,实践类课程必须“打磨”出一个精品作业才能获得学分。这种实战化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点赞,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王瑜珍告诉记者,老师要求在课程结束后必须每人上交一份自己独立策划和编排的报纸。“策划、采访、写稿、排版、校对等一系报社里的工作,我们在一学期里做了好几遍”。她告诉记者,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训练,她到媒体实习时很快就适应了。为了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传媒学院还为动画专业学生举办了画展,把场景设计课上的画作明码实价出售。吉林师范大学校长杨景海当场就买了一幅,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努力设置创新平台,激发学生潜能,以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激发学生参加创业、创新活动的热情。近两年来,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共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0项。2014年,该院大学生创新项目数量创新高,其中在研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项,省级2项,校级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