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当家好脱贫——吉林农业大学帮扶洮南市好田村纪实

23.11.2016  10:04

      以往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好田村人,现在种起了玉木耳,养起了大白鹅,搞起了庭院经济,从春到秋,不到一年的时间,好田村变了!

      这变化源自吉林农业大学给洮南市好田村带来的新技术、新观念、新思路。

      变化多大 终于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

      “整个村部只有一间屋,尽管开着电暖风,但屋里还是冷得让人待不住。而且,村委会大院没有院门,一片空地,有点凄凉。”这是好田村第一书记丁庆东对好田村的第一印象。

      2015年12月,接到脱贫攻坚任务的第一时间,吉林农业大学就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丁庆东被选派为好田村第一书记。“到了好田村,第一件事就是让村委会更有样儿。”很快,吉林农大党委陆续为村委会捐赠了办公桌椅、档案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用品,改善村委会的基础设施。

      其实,当上第一书记,丁庆东既有动力,也有压力。即使这样,工作还是要稳步有序地开展。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了个好底儿。

      成立扶贫办党支部和“好田村党员之家”,开展业务培训,无论是思想认识、精神状态还是管理能力,班子集体的整体能力得到增强;

      对全村324户逐户走访,掌握第一手材料,最终确定125户、218名贫困人口,建立了A、B、C三种贫困户类型档案,为下一步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做好准备;

      实地踏查村子的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情况,与村“三委”班子成员、社主任、部分村民代表进行交流,探讨脱贫致富项目,制订《吉林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方案》……

    短短11个月,好田村的变化让村民打心眼儿里高兴。6社社长张向臣对扶贫工作的评价很实在:“吉林农大做得多、做得实、做得好,路平了,房新了,有了活动室,还建了高标准农田,现在一走进村委会,就有了找到组织的感觉!

    成色几何 精准选择产业,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团队选育的木耳新品种——玉木耳,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新品种认定。种植玉木耳,成为助力脱贫的首选。

      经多次考察,工作组发现好田村秸秆资源丰富,也正契合玉木耳的种植需要。

      一进好田村村部,几排支起的筛网上放满了玉木耳。“这木耳多像玉片啊,不仅好看更好吃,我们就指着它脱贫呢!”正在干活的村民叶淑梅边说边小心翼翼地进行分拣工作。

      如今,好田村的玉木耳种植已粗具规模,建成玉木耳大棚4栋,共计产出玉木耳干品1.2万斤。项目所得净利润除了用作明年木耳项目启动资金外,其他部分作为红利发放给贫困户,实现贫困户全覆盖,累计发放13.6万元。

      产业扶贫不能“一条腿”走路,工作组经过多方调研,决定将卡洛斯鹅和吉林白鹅养殖作为推动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每家养殖多少只鹅合适?有多少贫困户愿意养殖白鹅?白鹅养殖后的市场在哪里?

      对此,工作组确定发展养殖类型——肉用型及蛋用型。学校为每个贫困户发放优质鹅雏10只,成活率在95%以上,每只净利润在35元至45元,户均增收300元至400元;蛋用型鹅明年开始产蛋,可连续产蛋3年,年产蛋70枚左右,按每枚3元至4元市场价计算,户均增收210元至280元。

      同时,养殖过程中养殖专家孙永峰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指导服务,定期举办现场培训会,还建立了约束机制和市场回收机制,白鹅养成后学校帮助联系鹅经销商,保证市场销售。多数养殖户表示,明年还将扩大规模。

      精准选择产业,好田村“多条腿走路”:既有玉木耳种植,白鹅养殖,对接包保的扶贫猪、鸡的养殖,示范种植玉米、绿豆、香瓜、角瓜,还有光伏发电、成立农机合作社等等。2016年,针对好田村生产发展状况,共设计实施了7个项目。

      如何发力 把科技扶贫培训作为主要方向

      产业扶贫日渐有了起色,但全面脱贫还需更多方法。缺技术、缺思路、缺理念是致贫的重要原因。好田村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吉林农业大学明确把农业科技扶贫列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向。党委书记席岫峰说:“我省是农业大省,我们作为地方农业高校,有着科教和人才优势。吉林农大与好田村一道,在预测可成型的产业上尽快发力,通过科技示范带动,提升农民的致富意愿和能力。

      要“富口袋”,“脑子里的建设”少不了。针对好田村的实际,工作组开展了帮扶村民培训,利用春节农闲、春季备耕等时节开展驻村培训指导。

      “自启动扶贫工作以来,选派专家科技服务团6批,专家学者20余名,主要就村民关心的种子问题、化肥农药问题、栽培方式、植物病虫害防治和畜禽养殖、疫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培训和生产实践指导。”丁庆东说,特别是对600多贫困户有志青年、种养殖大户进行科技培训,能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除了在好田村进行科技服务,他们还依托学校专家及智力优势,成立服务全省的“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为全省扶贫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据统计,学校已组织60余名专家在全省开展各类扶贫培训40余次,培训农民4000余人。

      “富脑袋”不能只在家里学,还要走出去。工作组有针对性地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到长春、松原、白城实施异地培训,组织他们到东北亚博览会、长春农博会等展会及一些企业参观考察,开发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开阔村民的视野和发展思路。

      目标早已确定,帮扶的吉林农大人和盼望脱贫的好田村人拧成了一股绳,共同期待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