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伐木工人”停伐后的“生计转型”
10月21日,53岁的马鞍山林场工人冯汉臣和工友们为木耳加工车间做扩建工程。在长白山伐了25年树木的他曾为老手艺无法再施展而深感惋惜,但在林场新建的木耳加工基地当员工这半年多来让他找到了收入稳定的欣慰。他说:“以往冬天进山伐木挣计件工资,一个月最多能挣5000多块,但只能干四五个月,现在每月能稳挣2400块。”
10月21日,45岁的王桂玲(前左)在马鞍山林场开办的木耳加工基地拣木耳。她曾是林区内的木材检尺员,丈夫是开木材运输车的司机,停伐后,拣木耳和护林管理分别成为她和丈夫新的工作内容。她说:“人总得学着适应生活的变化,何况这种变化是为了子孙后代造福,而且我们的收入也没受到多大影响。”
10月21日,38岁的孙树臣(右)和妻子姜敏在创业开办的土特产店内整理木耳。孙树臣曾是木材运输车司机,在停伐半年前便未雨绸缪地与妻子在松江河镇开了一家土特产店。他说:“自谋职业得有先见之明,虽然创业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是我们看准了长白山旅游资源带来的商机,所以这次转型让我收入提高了,创业自信心也提高了。新华社记者王昊飞摄
10月21日,54岁的潘国友在天麻种植基地展示从土中挖出的天麻。潘国友曾是木材运输车的司机,5年前开始以天麻种植为副业,停伐后,这片5000多平方米、年产天麻2万余斤的种植基地使他的副业成为主业,他还在这里雇佣了百余名转型的林区工人。
临近冬季,按往年惯例正是长白山林区工人进山伐木的时节。然而自2015年4月1日吉林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半年多来,习惯了“开山劈岭伐大树”的工人们正在逐渐转型搭建新生计:一些人开始守着长白山旅游景区开土特产店创业,一些人开始参与药材、食用菌、人参等林下种植项目,一些人开始将原来运木材的车替换为物流配送车。
记者在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的吉林森工松江河林业局走访了解到,许多林区工人在停伐后依然是“靠山吃山”,却有了创业、打工等转型后的新“吃法”。一位工人告诉记者,“吃”了几十年木材该够本了,应该给子孙后代留好生态资源,所以大家都得换个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