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改革:邹碧华独创“案件权重系数”
央视网特稿(记者 寇德印)对于改革者而言,最难办的事情莫过于“触动利益”。按照司法改革的要求,未来,上海法院法官人数将只保留占比上海法院系统总编制数的33%。
谁能进入33%的定额?这是真正动“奶酪”的时候。
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是整个司法改革中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司法改革办公室主任邹碧华,却要迎难而上。
现有法官比目标员额多出700多人
邹碧华生前,在工作现场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4年,上海全市共有3600多名“法官”,但是这些法官并不都是工作在审判一线,其中有少部分人处在综合岗位,如政治部、办公室、行政管理等部门。而在审判部门也不是所有法官都在办案,它也被分为审判一线部门和审判二线部门。例如:立案庭、执行局、诉调中心、研究室、审判管理办公室等,就有一些不直接行使裁判权和承担司法责任的岗位。
据保守估计,上海法官身份人员比法官33%的目标员额多出700多人,改革遇到阻力很大。
上海高院司法改革办公室副主任顾全告诉记者,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并不是没有捷径可走。他解释说,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审判岗位分为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一般都比较年轻,资历也相对较浅。有观点就认为,保留33%的精英法官,最简单的做法是原有审判员就地保留,优先安排,如果还有名额,再考虑那些助理审判员。
但是,这样公平吗?
那些默默奉献的助理审判员,很多都是青年才俊,不但办案能力突出,而且精力充沛。难道就因为“论资排辈”,他们就得不到入额的机会吗?
对于这种“就地卧倒”的方法,邹碧华坚决反对。
以工作能力定去留
邹碧华生前照片
邹碧华所坚持的改革理念,精髓只在一句话——任人唯贤。
绝对不能搞职务上的一刀切,更要杜绝滥竽充数。邹碧华对全市法院法官召开16场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听取法官群体的意见。同时,对全市的法官进行一次彻底的摸底与测算。将这些法官的个人情况全部开列出来,然后根据法官队伍的人员结构、年龄、个人履历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还要把这些同志近五年来的工作量以及办案情况进行综合梳理,形成系统数据和档案。
顾全回忆说,邹碧华当时并不主管人事,但是对很多第一手的人事资料,他都要亲自审阅。每次开会,邹碧华几乎都会问顾全:“你把某某数据再给我讲一遍,这个数据可以推导出哪些有规律的东西呢?”
邹碧华对这些数据的测算与梳理,事先绝对不预设任何思维框架,完全是在摸索。他在成千上万的数据及卷宗中,辛苦爬梳,综合设计各种考核办法。
经过反复测算,邹碧华发现,其实很多助审员在实际的办案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量非常巨大,这个调查结果,更加坚定了他择优选任法官的决心。他要求,所有法官必须在考核的基础上选拔,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考试选拔。
全国独创“案件权重系数”
假设把全上海市法官近五年来的办案量开列,由多至少进行排序,这样不就可以很顺利地选出那33%的法官吗?
事实远没有那样简单。
有的案子案情单一,也许开一两次庭便已足够,或许顶多几个月内就可以审定结案;但是有的案件,案情特别复杂,案件牵扯面广、影响大,官司打了几年也不能结案,这样的事情也很正常。
岂能仅仅以办案的数量来品定审判人员的办案能力?邹碧华再一次陷入了思考。
有一次周末,邹碧华要求工作人员把涉及一家改革试点法院的所有200多名法官的办案卷宗通过“上海法官业绩档案系统”调出来,他要逐一审阅。
这一举动,连负责技术的同志都很畏难,要知道那些资料只是在电脑内拷贝一遍,也至少要用四个小时的时间,邹碧华怎么可能读得完?但是,邹碧华还是出人意料地读完了全部。
通过这些案件样本,邹碧华对各类案件审判的难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估,设计出了一套精密的“案件权重系数”。以此为参照,某一类案件从立案、送审,到审判、结案,大致需要多少时间,都有了一套非常科学的评判标准。这就比以往纯粹依靠办案量来考核法官的方法,客观、公正了很多。
设计这套评估系数,邹碧华真是费尽了心思,他曾对顾全说过:“样本采集要精确到法官办案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连法官休庭上厕所的时间也不能漏掉。”足以想见他的苦心孤诣。
牺牲在司法改革的事业中
邹碧华的妻子唐海琳有时候会很诧异,爱人一直精力旺盛,他甚至是国家三级运动员,怎么就会猝死呢?
邹碧华司机李小马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等邹碧华下班,一直等到凌晨三点钟,邹碧华才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几乎是整个通宵,邹碧华都在研究司法改革的方案。
顾全也回忆说,有一天,邹碧华白天开了一天的会,下班后还不肯离开办公室,他凝神在电脑前,正在赶写一份英文资料。
“您这是在做什么?”顾全很好奇地问。“我是在翻译一篇我们国家的法学资料,想在国外的报纸上发表,向他们介绍我们的一些司法理念。”邹碧华这样回答。
一般都是国内的法律研究者翻译外国资料,然后介绍给国内同仁,但是邹碧华却反其道而行之,这是基于他对中国司法事业的自信与自豪。
邹碧华妻子唐海琳说:“碧华是把法律作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在她的印象里,邹碧华每夜都要凌晨一两点钟才入睡。
2014年12月10日,在赶赴司法改革调研的路上,邹碧华突发心脏病。他是被累倒的,为了中国的司法改革事业,他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年仅47岁。(编辑/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