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沃厚土——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工作综述

27.11.2017  19:55

  秸秆是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用则变宝,废则生祸。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量大面广、十分丰富。十多年前,秸秆一直是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大牲畜的主要饲料,少部分作为有机肥料、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多为粗放型利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秸秆的用途和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

  秸秆处理利用事关农业清洁生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可谓“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需要,社会舆论关注”。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每年夏秋时节,总有一些秸秆焚烧引发火灾、污染环境、威胁交通运输安全的新闻见诸报端。2016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10个省(区),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区域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

  时至今年,所有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均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或达到90%以上,环保部秸秆焚烧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0个试点省秸秆焚烧火点数为11624个,比2015年降低了32%。各试点省均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处理行动模式,如安徽省灵璧县秸秆循环利用工业产业化模式,山东省兰陵县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全覆盖模式等。在中央财政试点补助资金的带动下,各试点省整合项目资金,完善配套措施,政策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如黑龙江在60个县开展秸秆压块燃料试点,对建设每个秸秆压块燃料加工站补助99万元,对秸秆收储中心每5000吨收储能力补贴20万元;河南省整合资金7536万元,河北省引导企业自筹7000多万元,开展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安徽省按照水稻秸秆50元/吨、小麦秸秆40元/吨、其他秸秆30元/吨的标准对秸秆发电进行补贴。

  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教授李洪文看来,秸秆“多了”需要出路,土壤“饿了”需要反哺,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很好地把两者衔接起来。在秸秆综合利用上,各地坚持“农用为主,多元利用”的原则和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三大方向”,不断提升秸秆农用水平、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秸秆市场化利用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和标准化水平。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秸秆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日益完善,秸秆“五料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肥料化、饲料化等农用比重接近70%,以农用为主、其它方式较快发展的利用格局已经形成。

  机械化成秸秆综合利用主力军

  由于农作物秸秆种类多、比重小、散落程度高、收集运输储存难,决定了人工利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秸秆本身价值低、加工利用的利润薄,农民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不高。此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依靠人工利用秸秆越来越难,因此,具有作业成本低、加工精细优势的机械化还田离田,成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实现形式,也契合了“就近、高效和适度规模化”的要求,在秸秆综合利用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7.2亿亩、捡拾打捆面积达0.65亿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3亿亩,机械化利用秸秆总量达到4.65亿吨,特别是小麦秸秆基本实现了以还田为主的机械化处理,如江苏小麦秸秆还田率达60%以上,山东达到了65%,陕西高达80%左右。

  秸秆综合利用的进展是与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近两年,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与技术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高效实用的机械装备和技术规范。国产大马力动力机械取得新的突破,粉碎还田、收集打捆等机械装备性能明显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成套装备相继发明,秸秆覆盖免耕还田、深翻还田、旋耕还田等综合耕作技术逐步形成,秸秆栽培食用菌、压块燃料、生物柴油等关键技术得到新的提升。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试验示范等重点项目,推动各地构建包括秸秆处理环节在内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各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试验,形成了一批适合当地的秸秆机械化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和离田作业模式。

  此外,秸杆综合利用的机械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继续加大秸杆利用机具购置和深松整地的补贴支持力度,地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创设机械化作业补助,强化政策引导。如江苏省近几年财政安排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资金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也安排专项资金补助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而一大批机械装备的推广应用,则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截至2016年底,全国秸秆粉碎还田机保有量达85万多台、秸秆捡拾打捆机达4.68万台、青饲料收获机4.34万台,分别较上年增长5.55%、26.15%和6.11%。全国已建成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厂及加工点1190处、秸秆炭化加工点106处,推广省柴节能炉具11518万台,建成秸秆沼气和热解气化集中供气工程1253处,年消耗秸秆近1100万吨。

  赶超先进水平还需多方努力

  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发布的农业普查报告显示,早在2012年,美国的秸秆还田面积比例就达到了70.2%,其他利用方式面积占比29.8%。而李洪文调研发现,2016—2017年,我国24个省市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比例为 50.7%,离田、焚烧等其它处理方式占比49.3%。由此可见,尽管与前些年相比,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与“基本实现秸秆资源化”的目标想对照,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部分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还偏低。

  当前,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农民对秸秆资源价值认识不够、环保意识不强,担心秸秆还田影响播种质量、出苗和产量,加之秸秆还田离田费时费力费工,经济效益低,影响了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主动性、积极性。秸秆收集打捆机械化作业成本一般每亩30—50元,经济效益不高;目前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有秆不收、有收无储、有储难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现行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多是针对某一环节设立的,缺乏对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影响了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相关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有专家表示:“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是美国的1.5倍,但秸秆捡拾打捆机和青饲料收获机保有量仅为美国的1/8,适应不同地区需求的玉米、花生等果实茎秆联合收获机和水稻秸秆捡拾打捆机缺口较大,秸秆还田收集加工等机具适应性、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还存在秸秆还田“还多少、多久还、怎么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不明确的问题。工作开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对机械化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投入力量不足,甚至连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都还没有落实到位,推进的速度和效果不理想。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在前不久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的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现场会上,农业部相关负责人提出,各地要强化政策推动、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宣传促动和部门联动,大力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加快构建以机械化为支撑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要强化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上的统筹、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的统筹、能力建设与利用补贴的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统筹,要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和畜牧养殖、秸秆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努力把秸秆综合化化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取得明显进展
    2017年,农业部聚焦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农业委员会
荆门东宝:一根秸秆“链”出一个绿色产业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大国,农业委员会
吉林省11月份空气质量 比去年同期好多了
   长春晚报记者 陈琼   昨日,长春晚报记者从省环保部门获悉,11月1日至11月26日,全省PM10累计均值为75微克每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0.新浪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