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聚焦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

28.03.2016  13:18
  3月22—25日,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知名学者和工商界等领域嘉宾齐聚博鳌小镇,共同探讨亚洲未来发展,围绕“亚洲新未来:新活力与新愿景”的主题,传递亚洲开放、活力、思变的“亚洲声音”。“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信心不可动摇。”3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的主旨演讲时这样强调。
  在全球经济总体低迷的背景下,2015年亚洲经济增速依然高于全球,总量占比还有提升,贸易规模已达世界贸易的1/3左右,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亚洲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者。
   亚洲合作创造新活力
  学者表示,2016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的背景可谓复杂。一方面,亚洲区域内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亚洲的新未来向我们逐渐展现;另一方面,全球复杂经济形势下,亚洲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增多。
  3月22日,博鳌亚洲论坛发布《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16年度报告》,其给出的数字引发关注: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亚洲贸易增长速度低于GDP增长速度,亚洲国家之间中间品、贸易相互依存度在下降,如主要零部件贸易从2012年的61.1%降到2014年的59%,但出口仍在全球份额中稳步提升。
  同一天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也指出,G20中的新兴11国经济增长率放缓,从2014年的5.1%下降到2015年的4.5%,但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始终保持在50%以上。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信心十足,“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在新兴经济体中,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正在加强。”他分析,金融危机前,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很大,但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亚洲要实现合作,不能仅仅依靠外需带动经济增长。亚洲应在继续提高出口水平和维持出口竞争力的基础上,加强内部消费和投资。
  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亚洲要继续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共同深化融合发展、共同促进开放包容、共同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从供给侧改革到互联网议题,从京津冀一体化到亚洲经济新活力,此次论坛中的中国讨论成为一大亮点。
   主场外交展现辐射效应
  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之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刚刚主持了在海南三亚举办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同与会国家领导人围绕“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的会议主题,共商澜湄合作发展大计。出席此次会议的湄公河五国及其他10多个国家领导人随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
  “这是博鳌亚洲论坛作为主场外交所带来的辐射效应,也体现了中国主场外交的聚集效应。”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周方银这样分析,“不同于G20、东亚峰会、亚信峰会等政府间峰会,也不同于达沃斯论坛等非官方论坛,博鳌亚洲论坛融合了两者,既有来自全球特别是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也吸收了大量民间参与。”2001年2月27日,由25个亚洲国家和澳大利亚发起的博鳌亚洲论坛,作为非官方的国际组织,走过了15个年头,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1.5轨外交”作用,为政府、学者、企业家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以此次澜湄合作新机制为例,周方银认为,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正被逐渐纳入博鳌亚洲论坛的主场外交中,既充实了博鳌亚洲论坛的内容,也理顺了一个重要的亚洲次区域合作机制。“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一直进展缓慢,中国的加入不仅为澜湄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中国—东盟相关合作机制等也会与之更好地融合,体现了亚洲新合作模式。”
  学者认为,此次博鳌亚洲论坛还体现出2016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点,即更加强调落实。共同意愿不要被局部问题所绑架,如东盟合作稳步推进,南海问题搁置争议,两者并行发展。“这与西方主导的合作模式不同。西方在合作中更加注重机制化和高准入门槛,中国更加注重发展,强调实际效果和效率。”
   文明对话描绘新局面
  几百年前,一棵椰枣树如何得以从西亚迁移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今天,一颗来自阿联酋的椰枣又怎样借助互联网商业迅速送到中国客人手中,背后反映的是亚洲从古至今文明的多样性交流。周方银认为:“亚洲历史上的发展与交往,一向尊重文明的多样化。”
  亚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正如此次论坛中嘉宾所言,亚洲文明形态多彩多样,应该平等尊重;亚洲文明聚集历史智慧,应该礼敬传承;亚洲文明发展兼收并蓄,应该包容互鉴;亚洲文明对话促进共赢,应该积极作为。
  文明交流互鉴是历史进步的主要驱动轮。在周方银看来,中国外交一直强调的文明互鉴与包容发展,体现了亚洲文明多元化的特征,这也正是博鳌亚洲论坛体现出的重要精神所在。“正如‘一带一路’战略倡议能够兼顾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与诉求,中国外交强调不同速度、不同合作模式下的多样、开放合作。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来自亚洲各国政府和民间的客人能够畅所欲言,中国也愿意倾听这些多元的声音。”(记者 张君荣)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