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理念的探索与实践研讨班”上的讲话
大家好!
欢迎大家在岁末之际来到北国长春参加“新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理念的探索与实践研讨班”,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博物馆协会,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教师和承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研讨班专门探讨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宏观背景下,如何推动博物馆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理念的一次专门研讨,对于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水平,乃至于提高整个中国博物馆行业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工作,都具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并且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确立以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经营目标的新理念,以传播和服务为视角重新认识博物馆的定位、功能和使命,即要从传统的以收藏、保管、研究为中心转向以知识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为导向,增强为观众和社会服务的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下面,我就博物馆的传播与服务,努力适应新时代博物馆事业建设发展需要的问题,谈三点意见:
一、提升做好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认识。
现代博物馆是一个出于公共教育等目的,对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社会教育机构。英国博物馆学家尼克·梅里曼曾经说过,从长远说,博物馆其实就是一种大众媒介。博物馆的一切工作或学术研究都可以被视为在从事一种将物博物馆化或媒介化的工作。博物馆藏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通过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来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重要途径。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百姓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学术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土壤,是实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对于博物馆来说,不仅要做好收集、保管、研究,更要进一步把上述工作的成果转化为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物馆价值主要通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实现和体现,否则单纯为收藏而收藏、为研究而研究是难以展现其社会传值和作用的。
截至2016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到4873家,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国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超过3万余个,举办约11万次专题教育活动,参观人数约9亿人次,博物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突出,但相对发达国家来看,无论是博物馆的数量、质量,还是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能力都有所欠缺。因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这一宏观目标,《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提升博物馆教育质量,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和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为博物馆提升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吹响了冲锋号。
规划的愿景和目标,有赖于各博物馆、各博物馆从业者的努力和奋斗。博物馆工作的目的不仅是学术创新和突破,还要通过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造福人民、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因此,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既是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同时也是社会责任的践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博物馆工作者把社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为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才智、做出奉献。
二、积极回应社会对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
从近年来的舆论形势可以看出,博物馆日益成为各媒体渠道的热议话题,社会各界需要博物馆相关的各个层级、各学科领域、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然而,目前社会所能够获得的文博知识和服务还不够丰富,往往是社会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没有途径去接触;博物馆所能提供的,大多数要么晦涩难懂、要么乏味无趣、要么不易获取、要么形态原始。
博物馆应该在坚持内容正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契合社会多元化、多角度、多层次的需求,这就要求博物馆必须积极回应需求,在传播和服务领域认真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专业性。博物馆要用专业性来取信于公众。当社会公众在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中接受了正确的信息、知识和方法,就能用来认知历史、社会、自然;当个人和机构接受了博物馆的专业服务,就能解决一个问题,在生产生活中发挥效用。而且,还能对博物馆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使受众自发的去宣传博物馆传播和服务的专业性。
二是及时性。当社会公众在刚刚接触一个文博领域前沿成果的时候,或者在热议一个文博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的时候,或者生产生活中急需专业性服务指导和帮助的时候,就是对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需求最强烈的时候,也是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最有效的时候,而这时受众往往不能及时获取,甚至向谁获取都不清楚,一旦失去这个时机,再进行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如何打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信息壁垒,成为提高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效率的关键。
三是易用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新媒体、短视频、漫画和动漫、VR和AR技术、纪录片、文创产品等形式和内容都非常感兴趣,希望各博物馆能与文艺工作者、传媒工作者、信息网络技术工作者等跨界合作,创作出通俗易懂、有知有趣、引人入胜、脍炙人口的传播作品。而随着这些形式和内容的生产,相关的个人和机构也会越来越需要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博物馆如何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文化服务,如何和文化产业的社会化生产良好接合,都将成为下一步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具体到博物馆领域,是广大人民群众日新月异的文化需求与传统的、过时的文化传播和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和形态的矛盾。目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转型,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来实现。因此,规划中各项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就是鼓励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创新,包括理念、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手段、渠道等方方面面的创新,通过创新来推动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新媒体等技术和传播工具已经成为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的新领域。要鼓励博物馆抓住“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有利机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扩展文物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创新发展的整体趋势。要把博物馆学术研究的成果,藏品包涵的丰富信息,乃至于博物馆工作的思想、精神和方法等转化为易于获取、便于定制、内容精准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新媒体和融媒体、电视、报刊、各类公共场所设施等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其他需求方手里,丰富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文化公共服务机制,使利用博物馆的传播和服务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方式、文化和价值观,深入社会运转的各个层面。近些年来各个博物馆运营的新媒体渠道就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效果,在和群众互动交流、传播博物馆和藏品知识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非常值得肯定和学习。
同志们!本次研讨班专门探讨在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博物馆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这也是对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理念的一次专门研讨,对于深化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水平,乃至于提高整个博物馆行业的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工作,都具有建设性和开创性的意义。
希望大家以此次研讨班为契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深入研讨交流,为新时期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探索出全新的发展模式,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协会将持续密切关注这一领域的新动向、新成果、新趋势,与共同开创中国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公共服务更加灿烂美好的新局面,为切实推进新时期中国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判断相关文档是否存在 var str_relnews=""; if(str_relnews!=""){ document.write(' 相关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