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财神的人——记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主任高玉森

24.11.2015  09:46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今年我家20多亩水田种的就是老高新研制出来的‘宏科57’,每亩比一般品种多打四五百斤粳米,预计总共增收1.4万元钱。”辉南县辉南镇复兴村农民靳占山喜滋滋地跟记者算了一笔账。

      靳占山嘴里的“老高”,就是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主任高玉森,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送财神的人”。

      与高玉森唠嗑三句话不离本行,“宏科57”抗性高、米质优,生长期短、适应性强,稻秆高适合机割……说起水稻的事儿喋喋不休,但一唠到自己就推说没啥可讲的。

      辉南镇文化站站长刘正邦,是老高的老友。他如数家珍般地透露了高玉森的身世。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人,40年前从海南良种繁育基地回到辉南县城,就跟随县农村工作队,坐着马车,来到辉南镇刘正邦父亲当队长的生产队,并住在刘正邦家里,开始了他的水稻育种。

      当时的生产队给高玉森辟出一块试验田。他整天在地里忙活,水育苗、旱育苗、大垄单行、双行,稀插稀播……把庄稼院种地的老把式看得眼花缭乱。通往试验田的小道上,本来是条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让他踩得溜溜光,当时社员们戏称“科学小道”。

      选育种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寻找那变异的品种,高玉森在水稻开花期和结果期都要一丝不苟地去观察、发现、辨别。稍发现一株有点异样的水稻,他便急忙下到稻田里,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在稻田地里,饿了就咬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口自带的水,吃饭喝水时眼睛也一直在搜寻着,因为水稻开花期和结果期就十来天,错过了就得等来年了。

      1997年的酷暑,高玉森像往常一样,高挽裤腿在稻田里寻找着他心中的“情人”。突然眼前一亮,在通育124生产田里发现了一株自然变异的水稻。它是那么显眼,就好像与高玉森约好了似的,高玉森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这株水稻就是后来“宏科”系列稻种的祖先。

      选育种子需要基地,他没有。就个人投资租地进行试验。春天,他与农民一起下地,浸种、育苗、施肥、插秧、田间管理,每个环节井井有条;秋天,他每日观察选种、记录、单割、单收、单打,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株高,分蘖的最佳时机、插秧的深浅适度、品种的生长时间、品种的产量都要分门别类地做好台账,以便来年再进行试验比对。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

      2009年,老高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退休,成立了宏科水稻科研中心。45年来,他一心扑在水稻良种的育种上。没有经费,自掏腰包坚持育种26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玉森先后培育出了“辉粳7号”、“宏科8号”、“宏科67号”、“宏科88号”、“宏科79号”、“宏科87号”、“宏科57号”等一批国家级、省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并在东北推广,总面积累计达到300万亩,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间,高玉森还主持实施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2项、省级项目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