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举行“哲学通识教育工作坊”研讨会
9月18日,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与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哲学通识教育工作坊”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苏州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展开研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这是“通识教育”首次在国家发展规划纲要中被正式提出,也预示了未来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改革方向。据了解,南京大学自2009年以来实施“三三制”教学改革,而该校哲学系始终走在教学改革前列,围绕哲学通识教育展开了积极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与会学者表示,哲学教育天然具有通识教育的属性,是通识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因此,重视“通识教育”,首先应当重视“哲学通识教育。”围绕这一思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导下,南京大学哲学系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从顶层设计出发,紧紧围绕“认识世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宗旨,以“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思维的培育、世界视野的塑造”为核心导向,精心打造了一套“4C+”哲学通识教育体系,为积极发挥哲学在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功能做出了有益探索。
“4C+”哲学通识教育体系包含五个核心理念,即“育人”、“核心价值观(Corevalues)”、“经典(Classics)”、“创新思维(Creativethinking)”、“互联网+”。据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张亮介绍,育人(Culturing)是哲学通识教育的根本,也是大学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坚持以“认识世界,立德树人”为宗旨,以期充分发挥哲学的智慧启迪和资政育人功能,培育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核心价值观(Corevalues)引导是哲学通识教育的纲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的内在职责和使命,也是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内在要求。经典(Classics)传承是哲学通识教育的基础。经典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精深厚重的气质和智慧;而传承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哲学通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以经典传承为基,引导大学生研读经典、品味经典、传承经典,旨在教导大学生在经典传承中塑造哲学素养,提升人文情怀。创新思维(Creativethinking)培育是哲学通识教育的轴线。哲学通识教育应让大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反思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因此,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以创新思维培育为轴,全面强化理性和批判思维训练,从而教会学生反思,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其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最后,“互联网+”是哲学通识教育的辅助载体。伴随“互联网+”时代产生的MOOC(大规模在线课程)、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FlippedClassroom(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形态为哲学通识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京大学哲学通识教育积极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了多门在线开放课程,实现了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全覆盖。
“‘4C+’哲学通识教育体系的提出,可以说实现了哲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四重创新。”张亮谈到,一是提出了以“认识世界,立德树人”为宗旨、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思维的培育和世界视野的塑造”四位于一体的通识教育理念,并以国内外一流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为依据,开展了理念、历史与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研究,实现了从专业到通识、从知识传授到智慧启迪的理念创新,提升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其二,完善了以“高水平通识课-通识课-新生研讨课-文化素质课”为核心的四级哲学类通识课程体系,并配套编写了一套完整的哲学通识读本,实现了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的双重创新。据悉,南京大学迄今已开设哲学类通识课程30门,每年选修人数超过4200人次;开设“悦读经典”课程11门,每年选修人数超过2200人次;自主编写哲学通识读本9本,已出版4本,另有5本待出版。其三,打造了《理解马克思》《近现代犹太在华散居》《学在南哲》等3门慕课课程,并配套建设慕课教材,实现了哲学通识课程线上与线下、国际传播与国内服务的融合创新。值得一提的是,《理解马克思》是国际平台上第一门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课程,截至目前已有3万多名境内外学生在线选修。其四,建构了融“区域共享、师资培训、课程输出、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
据了解,自实施以来,南大“4C+”哲学通识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6年9月,“哲学通识教育工作坊”课题组对南京大学三年级所有修读过哲学通识课程的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对哲学通识课程的目标、内容、授课、整体经历等的满意度都非常高,且学生在“信息与思维能力”、“哲学知识和智慧”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进步。(记者 王广禄)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