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
吉林西部,一个较为贫困的村落。从村里到县城,往返160多公里。一个村长,一辆摩托……
铁汉柔情的他,执着种植一种作物。
为了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他单人单骑,在这条路上奔跑。
他就是杨晓峰,45岁,永胜村村长。自从这位村长“研究”种植高粱,永胜村渐渐被人们称为“高粱村”,杨晓峰也有了个“高粱村长”的外号。
永胜村,通榆县下面的一个村子,600户,1700多人。位于吉林与内蒙古的边界,紧挨科尔沁草原,原生态的风光。
四年前开春时,杨晓峰整修自家屋顶,在房梁上发现了三株高粱穗。老辈人说,那是过去家里留的种子。
“一听说是过去的老高粱,我当时就想起了小时候饭盆里热乎的高粱米饭味儿!”杨晓峰的喉咙咽了一下。
老辈人还说,那年月,米汤曾替代奶水养活过很多孩子。
这让杨晓峰萌生了将这些种子复活的想法。春播时,他搓下了那三穗种子,找了块好地,下足了农家肥,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由于陈化多年,只有少数种子出了苗。
不上化肥,不打农药。高粱熟了的时候,杨晓峰打下了几麻袋“原生态”高粱米。他骑着摩托,挨家挨户送上两瓢。
“那天晚上,屯儿里飘着老高粱米饭味儿。”杨晓峰的喉咙又咽了一下。
杨晓峰做了个梦,大片大片的高粱变成大把大把的票子……
为了追逐这个梦,春去春又来,他骑着摩托跑县农业局,或从县里再坐车跑白城市农科院……
农技专家帮他检验,农业局帮他查资料,认为这是上世纪80年代作为口粮种植的土品种“白高粱”。穗是白的,皮是白的,米是白的,米粒长,易煮烂,味道香,口感好。到了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个土品种逐渐被放弃。后来种植的一些高粱品种,都是为酿酒而种的红高粱。
为了复活这个品种,县农业局在种植技术上给予了很多帮助。2013年,杨晓峰组建了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去年秋天,合作社收获了6万多斤“白高粱”。社员按章程有机种植,杨晓峰按章程拿20万元收粮,又花10万元建了仓库。“家底儿全垫进去了,家里人都埋怨我。但种了,就爱上了,赔了也不后悔。”杨晓峰哽咽了。
他又骑上摩托一趟趟往县里跑。“没白跑,我长了不少见识。什么互联网、阿里巴巴、淘宝、电商、众筹……”
通榆县电商发展中心副主任曹源说:“每次县里与电商们洽谈,杨晓峰都会在第二天神奇般地奔到县城,追着电商们推销他的‘白高粱’。往返160多公里呀!一次没落下。”说着,她的眼睛湿润了。
更巧的是,村长与县长同名同姓!“电商中心的,农业局的,都在帮我想办法。县长也见过我这个同名的村长,呵呵。”杨晓峰憨厚地笑了。
“对了,我还认识那个光头电商老总。他特别想帮我,说要在网上搞众筹。”
杨晓峰说的光头电商老总,是吉林云飞鹤舞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牟文建。两年前,在向海与通榆县委书记、县长结识。深入的交流让牟文建发现,这块所谓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着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双方智慧的激发,让通榆跃上了“云高速”,创造了农产品原产地直销电商“通榆模式”。来自全国的数十万个订单,从“云端”飞到通榆农民手中。
2014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通榆服务中心”正式运营。县长杨晓峰说,鹤乡的优质特产将飞进更多家庭的厨房。
忙完大事儿,县长杨晓峰给村长杨晓峰打了个电话,说要去村里看看,想在村里搞生态农业,种杂粮杂豆,养笨猪笨鸡。
一位县长,一位电商……
在奔向致富的路上,村长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