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中体味成长的快乐——记十年如一日坚持奉献的“志愿者”李静
她,是一位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一个偏远小镇的少数民族学生;她,是一个默默无闻,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志愿奉献的“志愿者”;她,是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眼中的“好姐姐”;她,是敬老院里孤寡老人心中的“好孙女”。甘肃平凉大山深处的三尺讲台有她洒下的滴滴汗水,青海玉树灾后重建的队伍中有她留下的灿烂微笑。传递爱、延续爱是她不忘的初心,不计报酬、不求回报是她不变的宗旨。
她就是是长春财经学院管理人力资源管理1423班学生李静。
善行作基,信仰作根。
李静出生在一个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家庭成员稍显“不完整”的回族家庭。她的家里有三个残疾人,他们双目失明,行动不便,智力也仅仅只有两三岁儿童水平,但家人对他们的不离不弃,相依相守,自幼便在她的心里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从她记事之日起,每年在回族特有的圣记日、开斋节、宰牲节,奶奶都会带她去当地经学院陪那里残疾的“孩子们”一起做饭、做新衣服。家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从小便塑造了她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品性。她不会因为别人不理解的看法而担忧,而是真正自由地去做有意义的事。她最喜欢的还是沉心做事,用喜欢的方式追求梦想,认真生活。
李静说:追寻过各种各样的安全感,最有效和适合的,唯有用一双手,一对脚,一颗诚挚的心,用心爱每一个人,努力让生活更丰盛。
行至山区,爱暖心间。
作为一名从山区走出来的学子,李静她深知山区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与求学的艰辛。因此,从高中开始,每年的寒、暑假她都坚持去贫困山区支教,给山区的小朋友辅导课程;和同学一起组织募捐,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六年的时间西海固地区西吉、海原、固原、彭阳、泾源、隆德、同心七个国家级贫困县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
2016年暑假,李静再次来到了固原市苦井油坊沟小学义务支教。因为这里有一个她一直牵挂的孩子—王明宽。六年前,当她第一次见到王明宽并得知他作为一名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窘迫、生活艰难之时,她便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个刚刚上学前班的孩子。六年的时间,家庭本就不富裕的她紧缩自己的生活费、勤工助学、兼职打工,凭借自己一人之力累计捐助王明宽9000余元。
2016年寒假,她的支教行程来到了同心豫旺的圻德村。那里的家长大多在外打工,留守儿童较多。面对在冬季由于煤炭吃紧所造成的学校取暖不好,她费劲千辛万苦四处游说,终于找到了一家粮油加工厂为孩子们募集了5000元的炭火费,200本课外书,163个书包。临别前,面对孩子们期盼的眼光,她答应他们自己还会再回来。
李静说:也许只是一滴水,饥渴的树苗就不再枯萎;也许只是一丝暖,受伤的翅膀就翩翩高飞;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那就需要个人的先行力量来推动。
热心助人,志愿服务。
在外求学的三年,李静也始终不忘自己志愿奉献的初心。入学伊始,她便怀着一种既能服务于同学同时又能锻炼自己的想法参加了了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延续着自己志愿服务的工作。在校期间,她积极参加学校、学院、协会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利用课余时间,她到附近的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帮老人打扫屋子,缝衣服,包饺子,陪老人聊天,给老人们表演节目;到孤儿院给那些孤残孩子辅导课程,陪着孩子们一起做玩耍,跟他们一起聊天。2017年,她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鉴于她在志愿服务道路上不懈地前行,她荣获第六届吉林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
李静说:我的力量虽然很微弱,干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坚信: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勤学吃苦,踏实进取。
2014年,李静独自背起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自入学以来,她一直以 “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作为自己的座佑铭来严格要求自己。在校期间,她曾2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次获得“国家助学金”、1次获得“中国电信奖学金”、5次获得“学校综合奖学金”,并自学获取“阿拉伯语翻译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证。同时,多次荣获“优秀志愿者”、“社团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
李静说:勤学增志,节俭修德,学习知识贵在“心志要坚,意趣要乐”。因为,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者实干的脚印!
不问为什么、只管干什么;不讲条件、不辞辛苦!李静始终坚持以“奉献、友爱、热情、真诚、纯洁、善良”为根本,在奉献中体味成长的快乐,在奉献中体味社会归属感的喜悦,在奉献中体味人性升华的神圣!